水稻穗瘟怎么预防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要点

稻瘟病俗称“干颈黄”,是叙永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今年水稻种植品种种类多,市场销售的水稻种子名称150个,品种布局呈多样化状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稻瘟病的流行危害。但由于我县水稻种植区域大多适宜于稻瘟病的发生为害,现有品种仍以ii优、岗优、d优、k优等已多年种植的品系为主,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所减退;加上近期大、暴雨过程多,气温高,特别是部分受水淹稻田,更易受稻瘟病危害。目前,北面坝区水稻普遍进入孕穗抽穗期,也是穗颈瘟预防的关键时期。南面山区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部分地区稻叶瘟发生较重,病菌基数较大。因此,各乡镇一定要树立“防病保粮”意识,积极开展稻瘟病叶瘟防治和穗颈瘟预防工作,以减少水稻产量损失,确保粮食丰收。防治技术要点:一、叶瘟防治:1、亩用40%富士一号乳油或稻瘟灵乳油100毫升;2、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二、穗颈瘟预防:亩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20-30克;选用上述药剂配方施药时,每亩用水量45—60公斤,均匀喷雾。应特别注意不能使用三环唑复配剂,以免影响防果。(1)应用计算机大面积预算稻瘟病发生。在系统分析和整理历年资料的基础上,经反复筛选和组合,从14个参数,近2 000个因子中选出20多个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的预报主要因子,对这些因子用BCY算法语言在TQ—16型机及微机上进行运算,组建预报方程,通过实践检验比较,认为稻瘟病预报以逐步回归分析为佳,它能可靠地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昌(45天)、中(15天)期预测。在研究过程中,还总结出比较完整的有关预报因子的选择原则,即它必须与预报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稳定性。此外,在建立数学模型时,由于采用了多种符合因子,对提高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和稳定性起了重要的作用。

(2)应用计算机预算大、小赤霉病。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测数据,利用TQ—16型机和微机,筛选重要因子,导出了长期预算式,并在杭州、余杭和嘉兴县(市)进行反复试验验证。1983一1985年间,经病圃、示范田和大田三者的调查结果,预报准确率为:大麦长期66%~75%,中期83%~85%;小麦长期75%~78.4%,中期83%~87%,预报值与实际值基本相符。(1)应用计算机大面积预算稻瘟病发生。在系统分析和整理历年资料的基础上,经反复筛选和组合,从14个参数,近2 000个因子中选出20多个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的预报主要因子,对这些因子用BCY算法语言在TQ—16型机及微机上进行运算,组建预报方程,通过实践检验比较,认为稻瘟病预报以逐步回归分析为佳,它能可靠地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昌(45天)、中(15天)期预测。在研究过程中,还总结出比较完整的有关预报因子的选择原则,即它必须与预报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稳定性。此外,在建立数学模型时,由于采用了多种符合因子,对提高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和稳定性起了重要的作用。

水稻穗瘟怎么预防

(2)应用计算机预算大、小赤霉病。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测数据,利用TQ—16型机和微机,筛选重要因子,导出了长期预算式,并在杭州、余杭和嘉兴县(市)进行反复试验验证。1983一1985年间,经病圃、示范田和大田三者的调查结果,预报准确率为:大麦长期66%~75%,中期83%~85%;小麦长期75%~78.4%,中期83%~87%,预报值与实际值基本相符。

水稻穗瘟怎么预防

稻穗颈瘟如何有效防治?

怎样防治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掐颈瘟, 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按危害部位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平常年份减产10%~20%,穗颈瘟重时损失达40%以上。为探讨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笔者从1992年开始,进行了十多年的系统观察和防治研究。

一、稻瘟病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产量

水稻从7月上旬进入分蘖中期,在25~28℃的适温条件下,当田间相对湿度90%以上,特别是遇有连续阴雨或大雾天气,叶瘟急剧发生,到齐穗期达到顶峰。分生孢子只有在水膜或水滴存在并持续6~10小时条件下才能萌发侵染。当病菌侵入叶片后,在空气湿度饱和情况下,经4天左右即可出现病斑。在田间相对湿度80%以下时,病害则发展较慢,湿度越低,病害的潜育期越长。种植易感病的品种,播种带菌种子,在水稻进入分蘖至孕穗期, 田间郁蔽,经常低温阴雨易造成叶瘟爆发,抽穗前期阴雨天气多易引起穗颈瘟流行。植株生长后期,对叶瘟的抗性增强,和上部叶片相比低位叶片更易感叶瘟。糯稻发病重于粳稻,偏施氮肥、长期深灌等不合理水肥管理有利于发病。

产量分析表明,每穴水稻的不同叶瘟病情指数与各产量性状均无明显相关关系,但也有叶瘟发生越早,病级越高,产量损失越重,反之则轻的趋势。田间叶瘟基数与穗颈瘟的****很大,产量损失与穗颈瘟病情指数密切相关。其发病特点为:易感病品种多,叶瘟发生重,抽穗期连续阴雨,穗颈瘟流行快,危害损失大。

二、防治研究

1、不同品种的抗性比较

水稻品种的抗性差异较大。通过对十个品种的抗性比较表明。秋光、通35、九引一号等对稻瘟病具有较高的稳定抗性。除品种的增产潜力外,各品种间的病情指数与产量有明显负相关,R=-0.5251。回归方程为y=-0.0723x+6.6946。即在各品种之间。病情指数每增加1,产量将下降1.08%。调查发现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对感病品种的稻瘟病防治很有效,混栽与单栽感病比较病指差异显著,混栽不仅增强了稻田生态稳定性,并且能减少农药施用量。

2.不同栽培密度对稻瘟病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与稻瘟病的田间抗性关系。在行距30厘米,穴距13.3厘米的栽培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每穴插秧1~7株的不同栽培密度对稻瘟病的抗性比较试验。建立了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病指模型,y病指=0.7119×2-11.974x+56.971。R=-0.9734。即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 由于分蘖数减少,植株组织的抗病性增加,病情指数下降,说明叶瘟的发生主茎轻于分蘖。对不同密度下的产量结果建立y产量=-0.1891×2+2.1724x+1.4695理论模型。R=0.9782.求极值:当x =5.74(株/穴)时,每亩产量可达514公斤,此密度下病情指数仅为12.39%。栽培中应重视适当增加基本苗,主攻穗重,分蘖力中等,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3.不同钾肥用量对稻瘟病的影响

在各“处理”均合理施用氮磷底肥的基础上,基施钾肥每亩分别为0、5、10、15、20公斤及追钾肥10公斤共6个“处理”。建立不同钾肥用量下的病情指数模型y病指=0.000005×3-0.00204×2+0.16567x+30.15,R=0.9936。求极值得:当x=14.8公斤/亩时,病情指数最低为21.09。对不同钾肥用量下的产量结果建立理论模型为 y产量=-0.00002×2+0.00995x+6.8714,R=0.9678。求极值:当x=16.6公斤/亩时,亩产量最高为540.7公斤,即基施钾肥每亩14.7~16.7公斤/亩时,稻瘟病最轻产量最高。另外,于水稻叶瘟流行期间每亩追施钾肥10公斤或在早晨有露水时扬撒草木灰30公斤,促进作物生长、防护叶片表面细胞、影响病原真菌附着胞的生长,不利其侵入和孢子传播的作用。

4.氮磷钾配合作基肥对稻瘟病的影响

试验采用三因素五水平回归最优设计,以不施肥区和单施农家肥区为对照。建立产量理论模型为:y=77.4787+0.1936×1-0.1508×2-0.3504×3。R=0.8221。式中x1为施尿素量,x2为施三料磷肥量,x3为施硫酸钾量。其中氮肥和钾肥及氮肥的平方项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磷肥对产量也有明显影响。从而确定以每亩基施尿素17.4公斤,三料磷肥20.6公斤,硫酸钾14.2公斤产量最高,病情指数中等。在不施肥的对照区(12区)分蘖数最少,稻瘟病发病最轻(产量也最低),但并不随任何一种其他处理而持续降低。施用农家肥处理区病情指数亦很低,说明农家肥对防治稻瘟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氮肥迟施比早施能有效抑制叶瘟发病率,即叶瘟的增加是由于植株组织的感病性增加以及遮盖密度提高引起的。增施农家肥,施足磷钾肥,中后期看苗看天巧施肥,科学管理肥水,是综合防治稻瘟病中的重要措施。

三、综防措施

1.农业措施

防治稻瘟病必须采取以选用高产抗病良种和合理品种布局及从无病田选留稻种为基础,以及时处理病谷种和病稻草并用1%石灰水或10%的“401”抗菌素1000倍液浸种48小时进行种子处理,消灭初侵染菌源为前提,以采用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主攻穗重,增施有机肥、钾肥或氮磷钾配合作基肥等高产栽培技术为中心,辅以及时的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水稻抽穗前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是最易感病的时期,也是药剂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如果水稻得了穗颈瘟,当一旦表现症状时,即无法挽救了。所以抓住水稻移栽期、分蘖盛期和“破口初期”及齐穗期用药,可以基本控制稻瘟病发生。

2.叶瘟防治

播种适量,培育粗壮无病秧苗是防治苗叶瘟的关键。在水稻移栽前5天喷施“送嫁药”,是实施“预防为主、混合用药,多种病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可以减轻大部分病虫害的发生。移栽后当田间发病率达到5%时或植株倒三叶发病率达0.2%时或叶片上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应立即喷药防治。

3.穗颈瘟预防

防治重点是易感病品种、常发病区、高氮肥田、叶瘟发生较重的田块和相邻稻田,防治适期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初期或抽穗前7天),此时水稻的抗病性最弱,应普遍施药预防,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兼治谷粒瘟。

药剂每亩每次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g、75%比艳可湿性粉剂375g或40%稻瘟灵浮油100ml,兑水60公斤喷雾。在水稻分蘖期和破口初期分别两次喷药,在三环唑施药后约2周内使完全伸展的稻叶几乎不受新的感染,而且也可使新长出的叶得到保护,一般防治效果为:叶瘟95.7%,穗颈瘟91.4%,可较对照增产23.9%,扣除防治区茎数增加9.1%的增产因素后,防治区可较对照纯增产14.8%。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