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

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锈病[由4,00 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重的一类病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麦锈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措施吧!

小麦锈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

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原因

小麦锈病的发病的原因主要与品种[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指具有相同品质的东西,如植物品种。]、菌源、温度、湿度、栽培管理、苗株长势等密切相关。

1.品种原因: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抗锈能力减弱。

2.菌源原因: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

3.栽培管理:一是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二是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以及栽植过密、田间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三是植株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

4.温度:秆锈发病的适温度为18~25℃,叶锈为15~22℃,条锈为9~16℃。因此,在春季一般条锈病发病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迟。

5.湿度: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发病症状

小麦感条锈病后,初呈退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椭圆形是由圆形变成的长圆形,比圆形扁。],在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孢子堆成熟后散出鲜黄色粉末,即为夏孢子。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叶锈病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较正面的小。

秆锈病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综合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

2.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在秋苗容易发生条锈和叶锈的地区,适当晚播,可有效减轻秋苗病情。在秆锈病流行的地区,则可适当早播,促进早熟,以减轻后期受害;

合理施肥:施用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的抗病力;

合理灌溉:对于经常春旱的麦区,小麦发生锈病后失水过多,需加强灌溉。对于雨水多的麦区,田间湿度大,需开沟排水,以减少产量的损失。

3.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15%粉锈宁[粉锈宁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熏蒸作用。]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60~100g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1%和20%井冈霉素粉剂拌种;

春季喷药防治:返青拔节期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时期,一般每667m2用5%井冈霉素250mL左右,对水向麦苗茎部喷粗雾,使药液淋到发病部位,病重田隔7~10d再用药防治1次,或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60g对水喷雾防治,如喷后2d内遇雨,雨后则要再喷1次。

以上就是农资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小麦锈病的相关知识,想了解更多农资市场行情,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学习更多,关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复想了解的植保信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