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酸的生化机制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是人体必需氨基酸,食入体内的Phe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一部分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转变为酪氨酸,仅有少量的Phe经过次要的代谢途径在转氨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苯丙酮酸。
PKU是因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hydroxylase,PAH)基因突变导致PAH活性降低或丧失,Phe在肝脏中代谢紊乱所致。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酪氨酸及正常代谢产物减少,血Phe含量增加,**转氨酶发育,次要代谢途径增强,生成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并从尿中大量排出,故称苯丙酮尿症。苯乳酸使患儿尿液具有特殊的鼠尿臭味。高浓度的Phe及其异常代谢产物抑制酪氨酸酶,使黑色素合成障碍。Phe增高影响脑发育,导致智能发育落后及出现小头畸形、抽搐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
恶唑菌酮作用机理及,相关知识
中文名称:恶唑菌酮
中文别名:恶唑酮菌;3-苯氨基-5-甲基-5-(4-苯氧基苯基)-1,3-唑啉-2,4-二酮;易保;5-甲基-5-(4-苯氧基苯基)-3-(苯氨基)-2,4-恶唑啉二酮;3-苯氨基-5-甲基-5-(4-苯氧基苯基)-1,3-恶唑啉-2,4-二酮;恶唑菌酮;5-甲基-5-(4-苯氧基苯基)-3-(苯氨基)-2,4-唑啉二酮
分子式:C22H18N2O4
分子量:374.3893
恶唑菌酮是新型高效、广谱杀菌农药.适宜作物如小麦、大麦、豌豆、甜菜、油菜、葡萄、马铃薯、爪类、辣椒,番茄等。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亚纲中的重要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晚疫病等。与氟硅唑混用对防治小麦颍枯病、网斑病、白粉病、锈病效果更好。具有亲脂性,喷施作物叶片上后,易粘附,不被雨水冲刷特效。恶唑菌酮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c22h18n2o4 。恶唑菌酮是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亚纲中的重要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早晚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