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为大蒜常见病害,主要危害大蒜叶片和蒜薹[蒜薹,又称蒜毫,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蒜苗。],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和春季多雨时该病发生较重,造成大蒜减产。小编现将大蒜灰霉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蒜农参考。
一、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症状
大蒜灰霉病为性病害,多发生于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生长中后期,病斑初为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呈灰白色梭形或椭圆形,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线毛状霉层。植株下部老叶发病后,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可继续侵染叶鞘及上部叶片,使假茎甚至鳞茎腐烂,病部可见灰霉及黑色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发生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枯叶表面有不规则形的黑色菌核。蒜头发病时出现灰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生出浅黑色霉状物。冷库贮藏的蒜薹先从梢部开始发病,逐渐向下蔓延,造成蒜薹腐烂。
二、发病规律
大蒜灰霉病菌主要以菌核潜伏在蒜田土壤中越夏、过冬,借散落在土壤表层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传播蔓延,风雨、流水、农事工具及田间操作均为病菌传播的媒介。灰霉病的发生除与大蒜品种抗性有关外,还受气候、土质及栽培技术的影响。
春季降雨多或田间湿度大、土质黏重透水性差、种植密度过大以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播期过晚以致幼苗长势差、偏施氮素化肥以致植株抗病力减弱等,均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蒜薹收获后,潜伏在植株上的菌丝体、菌核在低温条件下萌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从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贮藏窖或贮藏库低温高湿条件下蒜薹灰霉病发生重。
三、防治方法
1、及时被害叶和花薹。
2、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 tiánjiān guǎnlǐ)是指大田生产中,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栽培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雨后及时排水,提高寄主抗病能力。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高抗灰霉病的大蒜品种。
4、清洁田园:大蒜收获后田间残株落叶,翻耕土壤前地面铺稻并点燃,烧死病残体内的病原菌,减少田间越冬病菌数量。
5、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水位低、土壤排水[ …]性良好的地块种植;深翻土壤,施足有机肥作基肥,多施土杂肥,增施磷、钾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合理密植避免植株徒长,及时开沟排水避免田间积水;播种前种子进行处理。
以上就是有关大蒜灰霉病的相关解答,想了解更多行业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号了解更多,关注之后也可以留言回复你想了解的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