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三代发生时间和四代时间。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棉铃实夜蛾,全国分布,可为害樱桃番茄、人参果、黄秋葵、生菜、皱叶甘蓝、抱子甘蓝、甜瓜、扁豆、荷兰豆、甜豌豆、甜玉米等名特优稀蔬菜及多种其他蔬菜。
[为害特点] 棉铃虫以幼虫蛀食植株的花蕾、花器、果实、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早期食害嫩茎、嫩叶和嫩芽。花蕾和花器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易脱落。果实和种荚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菜球被钻蛀后因雨水、病菌侵入常引起腐烂、变质,不能食用或显著降低产品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至黄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和肾形纹,肾形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形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至灰褐色,端区褐色至黑色。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红褐、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Ll、L2)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座较大。蛹长17—2l毫米,黄褐色。腹部第5—7节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生活习性] 棉铃虫在东北年发生2代,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似蛹在土中越冬。在华北于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一代卵见于4月下旬至5月末,5月中旬为盛期,一代成虫见于6月初至7月初,盛期为6月中旬;第二代卵盛期6月中下旬,7月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为二代成虫羽化和产卵盛期;第四代卵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孵幼虫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成虫趋光和趋杨树枝。于夜间交配产卵,多散产于植株的顶尖及嫩梢、嫩叶、果萼、果荚、果穗及茎基部。每雌产卵100—200粒,卵发育历期15℃时6-14天,20℃时5—9天,25℃时4天,30℃时2天。初孵幼虫仅能啃食嫩叶、花蕾、嫩梢等,一般在3龄开始钻蛀,4—5龄转移蛀食频繁,6龄时相对减弱。一头幼虫可钻蛀多个果穗、果荚等。幼虫共6龄,发育历期20℃时3l天,25℃时22.7天,30℃时17.5天。老熟幼虫在3—9厘米表土层筑土室化蛹,预蛹期约3天,蛹发育历期20℃时为28天,25℃时18天,28℃时13.5天,30℃时9.5天。棉铃虫喜温喜湿,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适宜。在北方尤以湿度影响较显著,月降雨量在l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时为害严重。雨水过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同时蛹的死亡率增加。此外,暴雨可冲掉棉铃虫卵,成虫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补充营养,第一代成虫发生期与其他作物花期相遇,若气温适宜,发生量大,第二代棉铃虫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l.冬季和早春翻地灭蛹,减少田间越冬虫源。 2.用黑光灯、杨树枝把或性诱剂诱捕盆诱杀成虫。 3.根据棉铃虫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在田间有意识种植喜食寄主作物诱集带,引诱棉铃虫产卵,减少对生产蔬菜的为害。 4.结合田间管理随整枝打叉摘除卵虫叶片、果实和嫩梢等,蛹期增加中耕和灌水,破坏棉铃虫正常化蛹。 5.卵高峰后3—4天和6—8天连续喷洒苏云金杆菌:Bt乳剂或HD—l粉剂,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在幼虫2龄期(未钻蛀)前选用5%农梦特乳油l000—2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3000—4000倍液,或10%多来宝悬浮剂l500-2000倍液,或3%莫比朗乳油l000-2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l000-2000倍液,或5%快杀敌乳油3000-4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钻蛀后宜在早晨或傍晚幼虫钻出活动时喷药防治。一般情况下,一代棉铃虫发生到结束35天,看防治情况,再决定下一代发生情况。况且棉铃虫会飞,还要看周边地区的虫情作参考。
棉铃虫发生规律.
(1)发生代数:棉铃虫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及其以北地区每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及华南棉区每年发生5~6代,个别地区可发生7代,冬季蛹不滞育。
(2)与耕作制度的关系:农业耕作栽培技术的改变,直接关系到棉铃虫食物营养条件和栖息环境的变化,对棉铃虫的存活、繁殖和危害程度影响很大。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增加了复种指数、间种套作、各地吨粮田的开发、水月巴措施加大,小麦高产早熟品种的大量推广,既为棉铃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营养条件,又为棉铃虫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最近几年棉铃虫特大暴发,与麦套棉面积的扩大,第四代棉铃虫的虫量加大,越冬虫量的基数加大是有较大关系的,
(3)与气候条件关系:对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成虫产卵期需20℃以上的温度,如这时遇有寒流侵袭,成虫产卵活动受到影响,发生量将降低。8~9月份气温变化将影响秋季种群数量及越冬基数;秋季低温来临早,末代卵的孵化率和发生量降低。适于成虫羽化的土壤含水量为7.6%,土壤含水量达25%饱和状态时,蛹的死亡率达93.3%。大雨和暴雨对棉铃虫的卵和初孵幼虫极为不利。秋季雨量过多,雨期过长,对棉铃虫越冬不利,处于积水棉田中的越冬蛹可全部死亡。棉铃虫全年的发生过程因地而异。西北内陆棉区5月下旬越冬虫进入羽化盛期,在玉米、谷子、西葫芦、豌豆等作物上产卵。第1代卵、幼虫和成虫发生盛期分别在6月初、6月上中旬和7月上旬,第2代卵、幼虫和成虫的盛发期分别在7月中旬、下旬和8月下旬,第3代卵和幼虫的盛发期分别在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中旬。黄河流域棉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越冬代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苜蓿、春玉米、番茄等作物,6月上、中旬入土化蛹,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盛发,大量迁入棉田产卵;第2代幼虫发生较重,6月底至7月中下旬为第2代幼虫化蛹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成虫盛发期,主要集中于棉花上产卵;第3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成虫盛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部分成虫仍在棉花上产卵;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4代幼虫老熟,在5~15cm深的土中筑土室化蛹越冬,长江流域棉区4月底至5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羽化,在早春寄主上产卵;第1代成虫6月份盛发,迁入棉田产卵;第2代成虫盛发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常出现2~3次发蛾高峰;第3代成虫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发生期长,峰次多;第4代幼虫在旺长迟发的棉田发生较重;发生5代的棉区第4代成虫盛发期在9、10月份,多数成虫在秋玉米、向日葵、晚秋蔬菜等寄主上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