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防治小麦纹枯病?
5%烯唑醇、3%戊唑醇湿拌种剂等拌种,药剂用量 为干种子量的0。02%~0。03% (有效成分);23%噻氟菌胺水乳 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20克(有效成分)湿拌。⑥ 化学防治在大田生长期防治纹枯病,应立足于早用药防 治。抓住小麦分蘖末期,病菌侵茎前当平均病株率达20%左右时 进行第一次用药,每亩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200毫升,或25% 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12。
什么是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在黄淮麦区发生普遍,随着产量不断提高,水肥 用量加大,田间群体加大,小麦发生纹枯病为害有加重趋势,轻 者穗小粒批,重病田在小麦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病株大量死 亡,未死病株,灌浆不满,千粒重显著下降造成减产,一般病田 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 ~ 40%。该病主要由禾谷丝核 菌,其次为立枯丝核菌引起。寄主范围:除小麦外,还有大麦、 燕麦、玉米、高粱、谷子、棉花、亚麻、大豆、花生等。
小麦纹枯病的介绍
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 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 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小麦黄叶病怎么治
小麦黄叶病可以喷施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肥液,让叶片吸收养分,减轻叶片发黄现象。有条件的,可以加喷腐殖酸盐、复硝酚钠、氨基酸复合微肥、芸薹素内酯等,促进麦苗生根和恢复。
拓展资料:
防治方法:
(1)加强农业防治,切断介体昆虫辗转为害。深翻地,减少越冬寄主和越立虫源。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尽可能种植熟期相近的品种,减少介体迁移传病。早播要种植抗病品种。收获时要背向割稻。
(2)治虫防病把介体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在冬代叶蝉迁飞前移栽。在越冬代叶蝉迁移期和一代若虫盛孵期进行防治。双季稻区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叶蝉迁飞高峰前后防治。从真叶开始注意防治,结合网捕。初期加强防治,间隔3-5天一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叶病防治小麦黄矮病应适期播种,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清除田间及其附近的杂草,防治好苗期蚜虫。
在11月上旬用10%吡虫啉3000倍或2.5%高效氯氟氰菊脂1500倍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混合喷雾,可有效地控制黄矮病的发生。
早春小麦起身拔节期发现有黄矮病发生的地块,用50%菌成粉剂1000倍加2.5%高效氯氟氰菊脂1500倍加600倍天达2116混合喷雾,防治效果很好,同时能兼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红蜘蛛。当然也要加强水、肥等栽培管理,叶面喷施天达2116和天达裕丰能显著增强植株抗病力。
拓展资料:
1.黄叶病是缺锌、缺铁的表现,造成黄叶的主要原因是土质黏重,板结,积水,通气不良,导致毛细根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2.严重影响了根部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叶片营养溃乏而形成黄叶病。个别叶脉绿色、叶片变黄、叶缘发白、严重者叶缘焦枯;有些树主根上有根瘤或细根上段状坏死。
百度百科_黄叶病小麦黄叶病治疗:打点叶面肥和追点尿素。
小麦黄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性病害,即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又称梭条斑花叶病。该病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小麦黄花叶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为禾谷多黏菌。该病秋苗期侵染但不显症,翌年麦苗返青阶段开始发病,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5~15℃,土温20℃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
小麦染病后,返青、拔节、抽穗、成熟期推迟,植株矮化,成穗率低,穗小,粒瘪,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此病,感染速度极快,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仅需3-4天时间。因此,寒潮过后,小麦正值“身体虚弱”阶段,免疫水平较差,而逐步升温后,藏匿于土壤中的病菌在合适温度时开始侵入,若发病温度持续时间过长,小麦发病几率大增,并会形成巨大减产风险。
拓展资料: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2017年,中国农科院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并首次获得小麦D基因组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2018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征。这一成果5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自然》上。
参考百度百科资料链接:小麦1、85%枯菌酯·恶霉可湿性粉剂750倍液+15.5%井冈·三唑酮水剂750倍液+55%“安根”牌氨基酸水溶肥料750倍液。
2、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750倍液+25.9%络铜·络锌·柠铜水剂750倍液+0.255%赤霉·乙·芸苔可湿性粉剂750倍液。
3、30%甲霜·恶霉灵水剂2000倍液+20%松脂酸铜水剂2000倍液+10%喜多收水剂750倍液。
4、58%精甲霜·猛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750倍液+1.8%复硝酚(钠水剂4000倍液。
拓展资料:
小麦黄叶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干旱缺墒
底墒不足,抢墒播种,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消耗,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致使叶片变黄,严重时死亡。田间表现为整个麦田发黄较一致,分蘖出生慢,生长缓慢或停滞,新叶短小,根小而细,管理上可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7-8公斤。
2.土壤偏酸
目前农田普遍使用化肥过量,导致土壤偏酸。土壤偏酸造成根系发黑,使其吸收水肥能力下降,进而导致麦苗发黄。可每亩施用50-70公斤生石灰或50-100公斤草木灰,以中和土壤酸性。
3.秸秆粉碎不彻底或秸秆还田耕层不足
秸秆还田可以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还田时耕层如不足20厘米,且还田的秸秆粉碎不彻底,使小麦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秸秆上,根系悬着,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造成麦苗发黄。可进行浇水,踏实土壤,并增施氮肥,加速秸秆腐烂,同时可使幼苗根系充分下扎。同时整地时提倡彻底粉碎加深耕深翻,每隔3年应深耕一次,深度应达25厘米。
小麦缺氮、磷、钾、钙、铁、镁等元素均可导致小麦苗期出现黄叶。比较常见的是缺氮、缺磷。小麦缺氮发黄时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而弱,幼苗叶片进而发黄。可在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起身或拔节期每亩再追施尿素12-15公斤。
小麦缺磷发黄时表现为次生根极少,分蘖少,叶色暗绿,叶尖黄。同时小麦缺磷发黄还会导致穗小粒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可每亩沟施二铵10公斤或过磷酸钙45-50公斤。对于缺素症诊断准确后,均可依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土施或叶面喷施的方法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