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主要病害
危害发病特点是来势猛,病害重,传播快,如不及时防治,将给黄瓜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在流行年份受害地块黄瓜减产20%~30%,严重流行时损失达50%~60%,甚至绝收。棚室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开始病部呈现水浸状斑点称“小油点”,在湿度大的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棚内一片枯黄。春秋两季是发病高峰期。
Cucumber
拍黄瓜,东北菜系
黄瓜病害主要有褐斑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叶枯病、炭疽病、猝倒病、立枯病、疫病、灰霉病、靶斑病、白粉病等病害。其出现病害主要原因是随天气转暖、气温逐渐回升,管理不当使其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而造成。这些病害的发病症状和很相似。
黄瓜褐斑病,多从黄瓜盛瓜期开始发病,一般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发展。初期在叶面生出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边缘不太整齐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生稀疏的淡灰褐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相融合,叶片枯黄。
黄瓜霜霉病,一般大棚前沿发病重,症状明显,叶片上有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湿度大时叶背面有灰色或黑色霉层。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上病斑呈浅灰白色,比霜霉病病斑要小,也受叶脉限制,但湿度大时叶背面不是黑色霉层而是白色菌脓,还有一个明显症状是发病后期病斑穿孔。
黄瓜炭疽病,叶片病斑呈灰褐色或红褐色,严重时叶片干枯,湿度大时瓜条病斑有粉红粘稠物。
黄瓜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和茎基部,很少危害果实。被查害叶片正面和背面均可产生白色近圆形粉状物小斑,病斑扩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1303034大连成片,使叶面布满白粉,随后叶面枯黄, 发脆,但不脱落。此病能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湿度和寄主长势,湿度大而又没有大量白粉菌时,白粉病就会流行。通风排水不良、潮湿地块发病较重。光线不足,闷热或温度忽高忽低,病势发展快。
黄瓜细菌性缘枯病症状:叶、叶柄茎卷须、果实均可受害。叶部染病,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淡褐色不规则形斑,周围有晕圈;严重的产生大型水浸状病斑,由叶缘向叶中间扩展,呈楔形;叶柄、茎、卷须上病斑也呈水浸状,褐色果实染病先在果柄上形成水浸状病斑,后变褐色,果实黄化凋萎,脱水后成木乃伊状。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脓。
黄瓜晚疫病症状:幼苗受害,由子叶和真叶边缘开始,向里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水渍状病斑;重者茎端部位和各侧芽(包括花)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叶片枯死。植株甩蔓以后发病,叶片由叶缘开始里出现不规则的水渍状大病斑,扩展迅速。天气潮湿时,病斑扩展也很快,常引起全叶腐烂;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间淡褐色,常干枯脆裂。
黄瓜猝倒病:种子出土前发病造成烂种。幼苗发病,茎基部产生水渍状圆形暗绿色斑,绕茎扩展后,病部缢缩变细,腰折倒伏、枯死。地面潮湿时,病部可密生白色绵状霉。严重时,幼苗成片死亡。苗床低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病。育苗期遇雨连续几日不能揭帘时造成低温高湿环境,病害易严重发生蔓延。(一)黄瓜霜霉病 1症状 该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被害初期出现水渍状的斑点,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严重时,病斑破裂或连片,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地块一片枯黄,俗称“**干”、“黑毛”。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津杂、津春系列黄瓜品种,均较抗病害。 (2)高温闷棚法:闷棚前浇水,然后闷棚升温至45℃(2小时内)。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温度,温度过高黄瓜植株受害,温度过低病菌仍然存活。 (3)生态防治:所谓生态防治是利用黄瓜与霜霉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利于黄瓜生长发育,抑制病原菌的方法达到防病目的。一般上午棚温可控制在25℃~28℃,最高不超过32℃,相对湿度降低到70%,下午温度降至18℃~25℃,相对湿度降至60%~70%。夜间温度上半夜控制在15℃~18℃,下半夜最好控制在12℃~13℃,实行四段管理,既可满足黄瓜生长发育需要,又可有效地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4)药剂防治:近年来常采用烟熏剂和粉尘剂。烟雾法:在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1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分放在棚内4处~5处,暗火点燃,闭棚熏4小时~6小时,后通风换气,隔5天~7天熏1次,可连续使用2次~3次。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傍晚用喷粉器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多百粉尘剂,或10%防霜灵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亩)每次1千克,隔9天~11天喷1次。喷雾法:发现中心病株后可选用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天~10天用药1次。烟熏、喷粉、喷雾可交替使用。 (二)黄瓜白粉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危害叶柄和茎,一般不危害果实。发病初期,在叶正面和背面及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叶正面为最多,然后向四周扩展,成为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的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俗称“白毛”。白色粉状物就是寄生在寄主表面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叶背面也长粉斑,常由叶缘延叶脉向内扩展蔓延。白粉病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要合理密植,施用氮、磷、钾的配比要适当,防止徒长,要注意通风。 (2)棚室消毒:在定植前采用硫磺粉杀菌,每100平方米,用硫磺粉250克,锯末500克,点燃密闭熏蒸1夜,次日打开门窗通风。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20%粉锈宁乳剂1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粉8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800倍液,或45%硫磺胶悬剂500倍液,隔10天~15天喷1次,连续喷2次。为了避免病菌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可轮换使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症状 在叶片上最初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的病斑。后期病斑中间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在叶背面病斑受叶脉的限制,呈多角形。当空气潮湿时出现白色的细菌粘液。此病害容易和霜霉病混淆,两者最大区别在于霜霉病病斑大,后期**孔。 2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津春一号 (2)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捞出种子浸入清水中3小时后催芽播种。 (3)采用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防止重茬。田间随时清除病叶并深埋。(4)药剂防治:新植霉素200ppm;30%dt杀菌剂500倍液;50%代森铵1000倍液。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亩)每次用药1千克。药液要喷洒均匀、周到,以提高防治效果。 (四)黄瓜炭疽病 1症状 炭疽病在黄瓜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染病。幼苗发病,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近地面茎基部变为黑褐色,病斑逐渐缢缩,瓜苗猝倒。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初为水渍状近圆形褐色病斑,几个病斑很快连结在一起,呈不规则的大病斑,变为红褐色,上面轮生许多小黑点,空气潮湿时出现粉红色粘稠物,空气干燥时开裂穿孔脱落。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为椭圆形、梭形,深褐色,稍凹陷。果实的病斑为圆形,褐色,稍凹陷,中部开裂,后期有粉红色的粘稠物。 2防治方法 (1)轮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对苗床应选用无病土或进行苗床土壤消毒,减少初侵染源。采用地膜覆盖可减少病菌传播机会,减轻危害。 (2)生态防治:即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采取通风排湿,使棚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可减少叶面结露和吐水,抑制病害发生。 (3)药剂防治:大棚及温室尽可能采用烟熏剂和粉尘剂。常用药剂如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1亩)每次300克,隔9天~11天熏1次,连续或交替使用,也可于傍晚喷撒克霉灵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亩)每次1千克,隔7天喷1次,连喷3次~4次。其它药剂,80%炭疽福美可湿粉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粉400倍液,隔6天~7天喷1次,连喷3次~4次。农药应交替使用,并结合放风,降低湿度。 (五)黄瓜枯萎病 1病状 黄瓜整个生长期都能发病,但幼苗期发病较少,以结瓜期发病最多,感病植株生长缓慢,由下而上出现典型的萎蔫状。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的叶脉褪绿,出现网状鲜黄色病斑,并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植株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后期病株全部叶片萎蔫下垂,似缺水状。病株茎中下部表皮干枯纵裂,潮湿时产生粉红色霉层,并流出琥珀色胶质物。纵切根部可见维管束变褐。从发病到全株枯死约5天~10天左右。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津杂及津春系列品种对枯萎病有较高抗性。 (2)轮作:是防治黄瓜枯萎病的基本措施。发病严重的温室或大棚,要与非瓜类作物轮作,但由于病菌在土壤内存活时间较长,只能缓解或减轻枯萎病的发生。 (3)采用无病土育苗:用新土或消毒土壤作营养钵育苗,也可预防枯萎病发生。 (4)嫁接防病:由于黄瓜枯萎病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一般对南瓜侵染力较差。把黄瓜嫁接在南瓜上,利用南瓜的根系达到抗病以至免疫的防病效果。 (5)药剂防治:播种前对发病严重的地块进行药剂处理,可用多菌灵或敌克松以1∶50配成药土,按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2千克~2.5千克处理土壤。发病初期可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0%敌克松1000倍液在植株病根周围浇灌,每株使用药液250毫升,每隔7天灌根1次,连灌3次。或用高锰酸钾800倍~1500倍液,每隔7天灌1次,连灌3次,每次每株灌药100毫升。或用敌克松原粉10克与200克面粉调配成糊状,涂于病株茎基部,防病效果甚佳。 (六)黄瓜疫病 1症状 黄瓜全生育期均可染病,保护地栽培主要危害茎基部,叶及果实。苗期得病多从嫩尖开始,初呈暗绿色水渍状萎蔫,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叶片染病,出现圆形的暗绿色小斑点,或是不规则的水渍状的大病斑,边缘不明显,空气湿度大时全叶腐烂;成株期以茎基部发病较多,呈暗绿色,水渍状,病部明显缢缩,其上部叶片逐渐萎蔫,很快全株枯死;果实染病,多从花蒂部发病,病斑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凹陷,瓜条皱缩表面有灰白色的霉状物。黄瓜疫病与枯萎病最大区别在于茎基部维管束不变色。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津杂系列的津杂3号、4号,及津春系列品种。 (2)嫁接防病:可用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做砧木与黄瓜嫁接,可同时防治疫病和枯萎病。(3)土壤消毒:苗床或大棚土壤分别进行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克~10克与土拌匀撒在苗床上;大棚于定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洒地面。 (4)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后立即拔掉焚烧并及时用药,所用药剂与防治霜霉病药剂相同。喷洒或浇灌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隔7天~10天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5天,连续防治3次。 (七)黄瓜灰霉病 1症状 黄瓜灰霉病主要危害幼瓜、叶、茎。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幼瓜扩展,瓜顶部呈水渍状,腐烂,表面密生霉层。较大的瓜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并生灰霉,后霉层变为淡灰色,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长、腐烂或脱落。叶片一般由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的大病斑,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烂瓜或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的腐烂。 2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环境湿度,加强通风换气。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花、病叶以减少再侵染病原。 (2)药剂防治:采用烟雾法,粉尘法及喷雾法交替轮换的施药方法,控制灰霉病的发生与流行。烟雾法,可用10%的速可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1亩)每次用药250克,熏3小时~4小时。粉尘法,在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每667平方米,每次用药1千克。喷雾法,发病初期喷5%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喷50%的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八)黄瓜黑星病 1症状 黄瓜黑星病可感染黄瓜各个生育期。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全株枯死。叶片受害初为湿润状的污点,后转为褐色、穿孔后,孔的边缘不整齐起皱,叶柄、瓜蔓及瓜受害,生出暗绿色椭圆形或长圆形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煤烟状霉。瓜条染病初期流胶,后期病部多呈疮痂状,形成畸形,瓜常龟裂。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春一号。(2)选留无病种子:做到从无病棚、无病株上留种,采用冰冻滤纸法检验种子是否带菌。 (3)浸种防治:温汤或药剂浸种。 (4)药剂防治:用粉尘法或烟雾法在发病初期开始用喷粉器喷撒10%多百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亩),每次用药1千克;或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1亩)每次用药200克~250克,连续防治3次。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天~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次~4次。 (九)苗期猝倒病 1症状 苗期在子叶下部发病,茎基部或中部产生水渍状,后变成黄褐色,干枯缩为线状,子叶还没有凋萎,幼苗即猝倒。倒伏的幼苗在短期内仍保持绿色。发病严重时,幼苗还没出土胚茎和子叶已腐烂。有时幼苗的外观和正常苗没有差异时,病苗则贴附在畦面上不能挺立。苗床上发病是先从棚顶上落下水滴的个别幼苗上表现症状,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密生白色絮状菌丝。 2防治方法 (1)床土消毒:每立方米苗床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 (2)加强苗床管理:低温高湿不利于幼苗生长,故要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增强幼苗的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苗床上发现病苗时,拔掉后撒施草木灰去湿,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用50%百菌清烟雾剂,每667平方米(1亩)每次250克,隔5天~7天用药1次,连用2次~3次。 (十)黄瓜立枯病 1症状 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根部,初在茎基部出现暗褐色椭圆形病斑,并逐渐向内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茎一周,最后茎部萎缩干枯,幼苗死亡,但不折倒。根部染病,皮层变褐色或腐烂。发病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过几天反复,病株枯死。该病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有轮纹或不明显的淡褐色丝状霉层,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2防治方法 (1)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克40%拌种双粉剂;或40%五氯硝基苯与福美双1∶1混合。 (2)苗期洒药: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倍~9000倍液或0.1磷二氢钾,增强抗病力。 (3)发病初期洒药: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立枯病与猝倒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视病情隔7天~10天1次,防治1次~2次。 (十一)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全年都可以在黄瓜上发生,繁殖力很强,早春和晚秋完成一个世代需10天,夏季只需4天~5天,一头雌成虫可产若蚜70头左右。 1危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和嫩梢、嫩茎上吸食汁液。嫩叶及生长点受害,叶片卷缩,生长缓慢,严重时萎蔫死亡。老叶受害虽不卷曲,但提前干枯,严重时影响生产,缩短结瓜期,造成明显减产。 2防治方法 由于蚜虫繁殖快,蔓延迅速,防治必须及时彻底,否则药剂使用几天,又会重新发展起来。一般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但蚜虫多着生在心叶及叶背皱缩处,药剂难于全面喷到,所以除要求在喷药时要周到细致外,在用药上应尽量选择兼有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如50%抗蚜威;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棚室可用80%敌敌畏乳油闭棚熏烟。 (十二)红蜘蛛(朱砂叶螨) 红蜘蛛在高温季节6月~8月危害严重,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面积发生。 1危害特点 红蜘蛛危害作物以成虫、若虫、幼螨以其刺吸口器群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并结成丝网。初期叶面出现零星褪绿斑点,严重时白色小点布满叶片,使叶片变为灰白色,最后叶片干枯脱落,植株早衰,结瓜期缩短,造成减产。先危害下部叶片,而后从植株下部往上蔓延。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在整地时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残枝败叶,烧掉或深埋,消灭虫源和寄主。温室育苗或大棚定植前进行消毒,消灭病菌及害虫。天气干旱时,注意浇水,增加田间湿度,抑制其发育繁殖。红蜘蛛危害主要发生在植株生长后期,因此后期田间管理不能放松。 (2)药剂防治:常用药剂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仿生农药1.8%农克螨乳油2000倍液,效果极好,持效期长,并且无药害。 (十三)茶黄螨 茶黄螨又名嫩叶螨,白蜘蛛,分布普遍,食性较杂,可危害多种作物,虫体小,一般肉眼看不见,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 1危害特点 成、幼螨集中在黄瓜幼嫩叶片刺吸汁液,尤其是尚未展开的芽、叶和花器。被害叶片增厚,僵直变小,叶背呈黄褐色带油状光泽,叶缘向背面卷曲。嫩茎受害后,呈黄褐至灰褐色,扭曲,节间缩短。花器受害,花蕾畸形,严重时不能开花。抑制植株生长而造成减产。 2防治方法 (1)搞好冬季苗房和生产温室的防治工作:铲除棚室周围的杂草,收获后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彻底消灭越冬虫源。 (2)培育无虫苗:移栽前用药剂普遍防治1次。 (3)药剂防治:喷药重点是植株上部嫩叶、嫩茎、花器和嫩果,并注意轮换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常用药剂73%克螨特乳油,35%杀螨特乳油1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或50%三环锡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长死克乳油1000倍液;或20%螨克1000倍液喷雾。 (十四)白粉虱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是温室和大棚的主要害虫。这种害虫很小,白色,翅面覆盖白蜡粉。繁殖力极强,一年可发生10代。除危害瓜类外还危害茄果类等作物。 1危害特点 成、若虫群集在植物叶背面吸食汁液,并分泌蜜露,堆积在叶面和果实上,往往诱发霉污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被害叶片褪绿、变黄,植株生长衰弱,甚至全株萎蔫死亡。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首先培育无虫苗,即冬春季育苗地块与生产地块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株。以及在通风口密封尼龙纱,控制外来虫源。其次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 (2)物理防治: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0.2米长条,用油漆涂为橙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每667平方米(1亩)设置20块~30块,置于行间,摆布均匀,高度可与株高相同。当白粉虱粘满板面时,及时重涂粘油,一般7天~10天重涂1次。 (3)药剂防治: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对粉虱特效;25%灭螨猛乳油(又叫甲基克杀螨)1000倍液,对粉虱成虫、卵和若虫都有效;21%增效氰·马乳油4000倍液;天王星(即联苯菊酯)2.5%乳油3000倍液可杀成虫、若虫、假蛹,但对卵的效果不明显;功夫(即氯氟氰菊酯)2.5%乳油5000倍液;灭扫利(即甲氰菊酯)20%乳油2000倍液。连续施用,均有较好效果。 (十五)潜叶蝇 潜叶蝇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寄主在丝瓜、黄瓜、冬瓜、白菜等作物上。属温度敏感型害虫,喜暖怕冷,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以夏秋季危害最重,近年来有发展趋势。 1危害特点 幼虫潜食叶片上下表皮之间的叶肉,形成隧道,隧道端部略膨大,随着虫体的增大,隧道也日益加粗,曲折迂回,没有一定方向,形成花纹形灰白色条纹,有“绣花虫”之称,严重时在一个叶片内可有几十头幼虫,使全叶发白枯干。 2防治方法 (1)施肥防治: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减少虫源。 (2)药剂防治:由于幼虫是潜叶危害,所以用药必须抓住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的关键时期。可采用21%增效氰·马乳油80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日本武田生产的98%巴丹2000倍液,或英国生产的2.5%功夫1000倍液,防治效果均较好。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好?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害,基本种植小麦的区域或多或少都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从外观看,很好分辨,刚开始感染病害的时候,叶片上面会有很多白色的霉点,随着病情的严重,这些小圆点会慢慢变成椭圆状的霉斑。防治白粉病常用药剂很常见,比如三唑酮、苯甲·丙环唑等,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如果严重的,中间隔一周作用,进行二次或多次防治,也可以打上去提前预防,同时也能兼治锈病和赤霉病。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②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⑤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加“天达2116”壮苗灵兑水30千克,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有效防治冻害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在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控制秧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种型“天达2116”效果会更好。小麦白粉病在小麦返青拔节期防治,
使用苯醚甲环唑,或戊唑醇,或烯唑醇,
或氟环唑,或己唑醇,或戊唑.咪鲜胺,
或氟硅.多菌灵,或苯甲.丙环唑,
或氟硅唑,或腈菌唑,或苯甲.嘧菌酯,
或56%嘧菌酯.百菌清等+氨基酸叶面肥
或磷酸二氢钾交替进行防治。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