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发红是什么原因

水稻叶蝉的危害是什么?

水稻叶蝉是水稻田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各稻区均有分布。 常见的有小绿叶蝉、黑尾叶蝉,均属同翅目,叶蝉科,寄主作物 有水稻、茭白、慈姑、小麦、大麦、看麦娘、李氏禾、结缕草、 稗草、棉花、桃、杏、李、樱桃、梅、茄子、菜豆、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甜菜、葡萄等。为害水稻以取食和产卵时刺伤稻株 茎、叶、穗、粒等,破坏输导组织,受害处呈现许多棕褐色斑点 或条斑,严重时导致被害植株发黄或枯死,甚至倒伏。通常情况 下,叶蝉吸食为害往往没有传播水稻病毒病所引起的为害严重。 以若虫和少量成虫在冬闲田、绿肥田、田边等处杂草上越冬,翌 年随着气温回升逐渐活跃,成为为害源,该虫喜高温干旱,7—8 月高温季节为发生高峰期。

水稻叶发红是什么原因

水稻红叶病水稻叶发红怎么办

水稻叶发红是什么原因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如福建的赤块矮选,湖南的湘抗32、余赤231-8,台湾的台北131、台北130、农林49。对黑尾叶蝉具抗性的外引品种有IR28、Cam Pai30-12-15、Pank hari 203等。(2)在发病重的地区,要注意防治二小点叶蝉等传毒介体,以减少其传毒机率。南方应把防治重点集中在晚稻生长早期预防上。(3)治虫防病。注意结合传毒介体昆虫3种叶蝉生活史预测,调整播种和插秧时间,把易染病的苗期与叶蝉活动高峰期错开。(4)必要时可在育秧期、返青分蘖期喷洒杀虫剂。药剂可选用20%叶蝉散乳油8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敌杀死或功夫乳油2000倍液。

水稻苗床红叶病

在我们这里所说的红叶病就是指赤枯病,也称为缩苗病又称铁锈病,俗称僵苗。

1、症状识别:主要是由于土壤环境不良,根系发育不好无法吸收某种营养元素或外伤后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一般水稻分蘖后开始发生,受害水稻矮化,老叶黄化,心叶变窄、直,茎杆细小,分蘖少而小,严重的全株只剩下少数叶片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当缺钾严重时,在分蘖初期,植株矮化,叶色暗绿,呈青铜色或突然大面积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一般缺钾的田块,如分蘖后期施氮量大,遇到低温、刮风、下雨的气候,从叶尖开始出现褐色斑点,逐渐向下发展,心叶挺直,茎易折断倒伏,有黑根。当缺锌时,移栽后2-3周开始从新叶中肋向外表现褪绿,逐渐黄白,叶片中下部出现小而密集的褐斑,由叶片基部渐向叶尖、由叶片中部向叶缘发展,严重时斑点扩展至叶鞘和茎,下部老叶发脆,叶片窄小、易折断;茎节缩短,上下叶鞘重叠,根系老化,新根很少。出穗时如遇到刮风、下雨和低温,也可能在稻粒上出现褐斑点,一般情况下随着成熟后期褐斑就消退,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影响出米率。

2、防治方法:防治赤枯病可以喷施“稻宝”等叶面肥加农用链霉素,在盐碱地必须结合换水、排水晒田,增强根系活力,可减轻病情。但根本的防治方法是采用以沙压碱、增施磷、钾肥、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缺锌的地块,每公顷用15-22.5千克硫酸锌与磷肥、钾肥一起做底肥。严重缺钾的地块发生赤枯病,除排水透气外,要追施硫酸钾每公顷50-100千克。用甲霜灵 恶霉灵灌根,然后清水洗一下叶片

水稻叶发红是什么原因

水稻叶子发红发黄是什么病

水稻叶尖发红,发黄,主要是生理性病变

主要原因是在前期不良的天气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不良,吸收水分、肥分的能力下降,出现生理性缺钾等症状。

出现水稻叶尖发红、红黄的现象,其发生有以下特点:

一是发病比较突然,在短期内集中发生。大多在天气条件出现急剧变化时突然发病。

二是发病面积大、病株率高。在一个地方,有多个田块的水稻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病,发病田块出现症状的水稻叶片比例高。

三是症状大致一致。一般在水稻上部叶片的叶尖发病,病部通常3~5厘米长,长的可达病叶的一半,病部以下叶色正常。病部通常有暗褐色、黑色小点。从寄送来的病株看,病叶没有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等常见水稻病害的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缺钾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变。

四是不同田块差异大,发病田块水稻根系大多生长不良。发病田块通常没有能够及时搁田或搁田质量较差,很多田块到水稻孕穗期(有明显的穗苞)至破口期田间土壤仍然较烂,田间水稻根系生长不良,黄根多、白根少,甚至有很多黑根。五是天气平稳后,病害通常会停止发展,新抽生的叶片不再表现症状,但也有部分田块新生叶叶尖仍然出现病症。水稻苗发白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缺素发白:水稻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氮、磷、钾、钙等16种营养元素,各种元素各有其特殊功能,不能相互替代。当某种元素缺少时,稻苗生长发育就会受阻,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有五种元素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时,水稻就会出现叶片发白的现象。

①缺锌。多发生在水稻移栽返青后,插后2~3周的分蘖期是发病高峰期。往往造成缩苗不长,植株矮化,新叶叶片变短变宽,分蘖少,基部叶片的叶尖先干枯。接着中部叶片呈棕色至赤褐色不规则病斑,进而从下部叶片到上部叶片陆续出现病斑,叶脉发脆易断,出叶速度慢,新叶变得细窄,基部和中脉区失绿变白,边缘皱缩呈锯齿状,心叶卷曲。

②缺硫。稻株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初期幼叶发黄,叶脉先失绿,然后遍及全叶,严重时老叶呈白色,根长,支根少,色白而细嫩。

③缺铁。一般发生在秧田的幼苗期,除叶片褪绿变白外,秧苗生长比较正常,无植株矮化或畸形症状出现。幼叶先失绿,然后是全部叶子失绿变白,但叶脉仍然是绿色。 ④缺硼。植株矮小,新出叶尖端变成黄白色,卷缩,严重时顶端生长停止。后来长出的叶子折迭弯曲,近白色,但分蘖较正常,新生分蘖可继续生长,水稻结实不良,空壳多,产量低。 ⑤缺钙。轻微缺钙时,植株外观受影响小,严重缺钙时,植株略矮,上部叶片顶端变成白色和卷曲,后转为黑褐色,根短,根尖褐色。

防治办法:对症施肥,缺什么补施什么,并根据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肥料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合理施用。改善土壤的通透性,采取开沟排水降低**水位和重晒田等措施,增强根系活力和吸收养分能力。

二、白化病 秧苗发黄、发白是水稻旱育秧的常见病,称黄(白)化病。发病症状:新叶叶色褪淡变黄,严重的白化,不卷叶,但叶片薄;老叶在发病初期正常,之后也逐渐变黄;根变褐,吸收功能衰退。碱性土壤易发生这种病害,石灰性沙土地区更容易发生。

另外,施草木灰和大量施用磷肥也会发生这种病害。 水稻秧苗黄化、白化,是由于秧苗生理缺素,叶片叶绿素形成不足引起的。水稻适应吸收还原态养分,对某些**态的养分不易吸收利用。在干旱富氧条件下,土壤中的许多矿物元素如铁、锰等,被**成高价态。这些**态的元素,必须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水稻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来络合,活性提高后才能被稻秧吸收利用。苗床培肥不当,秧苗生长环境条件恶劣,根系泌酸和吸收功能减弱,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满足不了秧苗生长需要时,秧苗叶片叶绿素形成就会受阻,秧苗就会黄化、白化。

防止稻秧黄化、白化,首先要做好土壤培肥工作,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磷肥,不施草木灰。在土壤呈中性或偏碱性的地区,可以利用稀硫酸进行床土调酸,将床土ph值调到4.5~6时,有利于减轻此病的发生。秧苗出现黄化、白化时,喷施0.2%硫酸亚铁有一定的效果,以叶面喷施旱秧绿1号效果最佳,喷施后24小时就可见黄叶上出现绿色斑点,几天后全叶变绿,根系同时恢复吸收功能。出现水稻叶尖发红、红黄的现象,其发生有以下特点:

一是发病比较突然,在短期内集中发生。大多在天气条件出现急剧变化时突然发病。

二是发病面积大、病株率高。在一个地方,有多个田块的水稻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病,发病田块出现症状的水稻叶片比例高。

三是症状大致一致。一般在水稻上部叶片的叶尖发病,病部通常3~5厘米长,长的可达病叶的一半,病部以下叶色正常。病部通常有暗褐色、黑色小点。从寄送来的病株看,病叶没有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等常见水稻病害的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缺钾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变。

四是不同田块差异大,发病田块水稻根系大多生长不良。发病田块通常没有能够及时搁田或搁田质量较差,很多田块到水稻孕穗期(有明显的穗苞)至破口期田间土壤仍然较烂,田间水稻根系生长不良,黄根多、白根少,甚至有很多黑根。五是天气平稳后,病害通常会停止发展,新抽生的叶片不再表现症状,但也有部分田块新生叶叶尖仍然出现病症。

根据上述发病特点,综合各方面因素看,近期各地大面积水稻叶尖发红、发黄,主要是生理性病变,主要原因是在前期不良的天气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不良,吸收水分、肥分的能力下降,出现生理性缺钾等症状。

7月底8月初,江苏各地水稻已陆续进入拔节长穗期,低温阴雨寡照使水稻脱水搁田困难,水稻根系缺氧,不利于根系生长和下扎;无效分蘖增多,高峰苗数高于上年同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速度下降,水稻生育进程延缓,生育期较上年同期推迟3~4天。连续阴雨还影响了穗肥的正常施用,肥料流失也较严重,降低了穗肥的施用效果。田间郁闭度大,还使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发生加重。

搁田困难的田块,一方面水稻群体大、营养生长旺盛,对钾素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水稻根系生长不良,吸收钾肥的能力下降,即使田间土壤中有较多的钾素养分,水稻也不能吸收,并因生理性缺钾出现叶尖发黄、发红等症状。另外,搁田困难的田块,通常肥料正常施用也会受到影响,肥料流失也较严重,钾肥施用量少、流失多,会导致土壤缺钾,进而水稻出现缺钾症状。

8月底9月初全省出现低于15℃的低温天气,会使水稻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温度低于15℃时水稻根系活力极弱),容易引起生理性缺素症状。

上述各地大面积出现的水稻叶尖发红、发黄现象,在往年水稻生长过程中也常有发生。安徽省曾有一农户的300亩杂交稻发生过类似情况,发病后10天左右,经检查病苗,病株主茎已拔长3个节间,下部叶片叶尖上有缺钾引起的病斑,而新抽生的叶片基本正常,因而建议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根系生长,对重病田适当喷施钾肥。半个月后农户反映,稻苗全部恢复生长,新叶长出后下部病叶被掩盖。期间仅喷施了一次磷酸二氢钾。

水稻进入孕穗至破口抽穗期,生产上对发病田块重点应加强管理,采取湿润灌溉的方法保根、护根。对前期搁田不良、目前田土仍然较软甚至很烂的田块,仍然要坚持软搁田,即使水稻处于抽穗扬花期,只要田间不出现大的裂缝,都可以不上水;需要进水治虫时,宜灌薄层水,保水3天左右排水露田。另外,上述发病田块一般来说水稻根系生长都不是太好,在灌浆中后期遇低温时容易发生生理性青枯现象,目前更应加强养根护根,并注意在北方冷空气南下出现低温天气时灌深水护苗,天气稳定后再排水露田。

目前对发病较轻的田块,一般不需要采取其他的措施,水稻生长能逐渐恢复,对最终产量影响不大。发病重的田块,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有利于病株恢复。钾肥施用量少,或者肥料流失多的田块,可能存在土壤缺钾的情况,对这部分田块应适当增施钾肥,一般可以每亩施氯化钾5~10公斤。

1、稻田喷施敌百虫、丙溴磷、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在用药量过大、施用浓度过高时可能对水稻产生药害,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特别是在高温期用弥雾机施药时药害更容易发生。

2、水稻叶尖发黄可能由缺钾引起,喷施尿素等氮素肥料会加重缺钾症状。如果稻叶健康部位没有因缺氮引起的落黄现象,不要喷施尿素。如果稻叶健康部位有落黄现象,可以将尿素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每50公斤水用尿素500克、磷酸二氢钾100~150克。

3、稻田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不能过大,否则可能对稻苗产生伤害,一般按0.2%~0.3%的浓度喷雾。

4、出现叶尖发红、发黄症状的水稻品种。种植该品种时应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田间长期积水、沤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