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副作用

我国禁止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哪些及其危害

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调节植物生长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一般情况下,只要按照规定使用,是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

丁酰肼(B9)是国内外广为应用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怀疑其具有致畸作用,有些国家曾禁用或限制使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再次评估,认为产品中丁酰肼的水解产物偏二甲基肼(或称非对称二甲基联氨)含量小于30毫克/千克可以使用。但仍须注意,近期将收获的作物勿使用,也不要食用刚用药处理不久的果品等农产品。

植物生长调节剂副作用

实际上不仅仅是B9,大部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否则容易产生药害,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甚至污染环境,并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大家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或查找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网站,增加自己的了解。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潜在危害

α-萘乙酸钠属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α-萘乙酸钠由于含有20%的有机杂质,在有效使用浓度范围内对植物的幼叶、幼芽、幼苗会产生危害。轻则导致黑色斑点,重则导致死亡,并且有一些有机杂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会有一定的影响。 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利用 #赤霉素及赤霉素+CPPU,赤霉素+MH,CPPU对果实的效应 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在花前喷布,100毫克/千克以上都能产生无籽果实。 用赤霉素或赤霉素+CPPU不同浓度的组合,在未开花前喷,都能**单性结实。其中用三倍体田中枇杷为试材,在1/3的花穗盛开及幼果开始膨大时,全树喷布10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两次,在霸红上用500毫克/千克的GAz对未开放的花穗进行无核诱导,花后每月一次,用300毫克/千克的CPPU加上50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喷雾4次,两者均提高了坐果率,并获得了有商品价值的无籽果实。单性结实的枇杷果实形态成为长圆形, 与正常果的圆形比较有很大的差异,从内部形态看,单性结实的无籽果,果肉特别肥厚,有核果的可食率60%左右,而无籽果的可食率达76%,比有核果增加15%以上。再在果实发育到第三期时,施用赤霉素150毫克/千克+MH 300毫克/千克,可以抑制种子的生长,而对果实的发育影响不大,从而获得小核或焦核的枇杷果实。较多的试验都表明,用15~30毫克/千克的CPPU处理纵径5~8毫米的批把幼果,提高单果重和增加果肉厚度的效果明显,分别比对照增加40%~50%。 #乙烯对果实成熟的影响 日本曾做过“应用外源乙烯促进枇杷果实的糖分积累和成熟”的试验,其做法是: 成年树果实着色前,在每个果实上套以含有25~30毫克乙烯筛的聚乙烯袋,然后用胶条密封,其内可离析出17~26微升乙烯,2天后取去,对照不套袋。共采收3次,即套袋当天,处理果成熟期、自然成熟期。套袋后3小时袋内乙烯浓度在4~800毫克/千克,绝大多数高于100毫克/千克,而18小时后降至8毫克/千克以下。处理果的含糖量增加比对照快,达到自然成熟果的程度早4~11天;处理果可滴定酸的减少较之对照果迅速得多,果色变化也快得多。在套袋2~3天后即可看到色泽的差异,4天后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变得显著,而对照果无甚变化。 乙烯利处理有催熟效果。福建莆田采用1000~1500毫克/千克的乙烯利,在果实退绿期(俗称转白期,即果实由青绿转淡绿时)的晴天,对准果穗均匀喷布,以湿而不滴为度,尽量少喷到叶片上,对防止枇杷裂果有显著效果,并且有提早成熟(10天左右),成熟度较为一致,提高品质的作用。认为是一项易掌握、成本低、收益大、受欢迎的实用新技术。但在试验中观察到1500毫克/千克、2000毫克/千克处理后,有落果现象出现。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虽然能促进植物生长等,但是这种物质不易分解,容易残留在农产品的表面,对人体有害。危害有两点:一、如果用的不得当,不仅对植物起不到帮助作用反而有反作用,抑制植物的生长。

二、生长激素随植物体的吸收,人吃了植物也会在人体内积聚,以后要是人生病了需要用激素的时候就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