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_危害特征_防治对策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害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且危害严重。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水稻恶苗病的危害特征和防治对策,感兴趣的话一起来看看吧!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_危害特征_防治对策

水稻恶苗病危害特征

苗期:病苗比健苗细高,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叶鞘细长,全株淡黄绿色,分蘖[分蘖(tiller) 音:fenniè。]少或不分蘖,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枯死,读作kū sǐ,汉语词语,意思是枯萎而死或指死亡。]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是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一月左右出现病株,病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着伸长,下部几个茎节上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病株抽穗[抽穗,指禾谷类作物发育完全的幼穗从剑叶鞘内伸出的时期或状态。]后剑叶开张角度比正常株大。重病在孕穗期[从禾谷类作物旗叶的伸长、展开直至抽穗前称为孕穗期。]枯死,轻病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籽粒不实。

初次侵染:带病种子浸种[浸种是农业种植的一项流程,是指对于发芽较慢的种子,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浸种,浸种的目的是促进种子较早发芽,还有可以杀死一些虫卵和病毒。]污染无病种子,形成初次侵染;

第一次高峰:播种后7-10天左右显症,20天左右形成苗期发病高峰,病株枯死;

第二次高峰:发病早的提前枯死,发病迟的能抽穗,但结实率低。抽穗后也能发病,数量较少,但能形成带病种子。

水稻恶苗病防治对策

1、药剂浸种

用25%咪鲜胺3000—4000倍液浸种,浸好后清水洗种催芽。或用10%二硫氰基甲烷4000倍液浸种。浸种时适量加入芸苔素内酯,可促进发芽生根,苗齐苗壮。浸种药液要漫过种子10厘米左右。浸种时间根据温度而定,水温11—12℃,浸6—7天,浸种时要勤翻动,以防缺氧造成沤种。种子浸好的标志是,稻壳颜色变深,稻粒呈半透明状,易掐断,手碾成粉状。

2、种子包衣

可用2.5%咯菌睛包衣。干种子包衣后浸种、浸种后包衣再催芽、催芽后包衣,三种方法采取哪种都可以。

水稻移栽到本田以后,如发现病株可喷淋3%恶霉·甲霜水剂700倍液,(有一定效果)。不论是在苗床还是在本田发现恶苗病病株,都要及时拔出,以免病株枯死后,茎秆上产生的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侵入稻粒,成为下一年侵染来源。对于恶苗病!预防是关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