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邮报》报道,有2位知情人士透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可能在7月14日,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列为“可能的致癌物质”。
目前,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正在积极调查,也将在7月14日公布调查结果。
如果传言属实,将阿斯巴甜列为致癌物质,那么全球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商,很多大公司将面临危机,必须重新制定配方,寻求新的甜味剂;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难买到无糖可乐了。
阿斯巴甜学名是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1965年12月,美国的科学家Schlatter在合成抑制溃疡的药物时,不小心手上沾染了合成物,他知道这些都是氨基酸类物质,是无毒的。
在好奇心驱使下,他尝了一口,意外发现这种物质是甜的,口感还不错。
就这样,原本是个中间产物的阿斯巴甜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阿斯巴甜的甜度比一般的蔗糖要高,但能量却更少,1g阿斯巴甜的能量只有4卡路里(1g蔗糖17卡路里),这意味着,一杯饮料只需添加一点点阿斯巴甜就能变得好喝,而这种糖的能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在人们热衷于“低糖”和“无糖”时,这种甜味剂很快就取代了蔗糖,成为当时使用最广泛的添加剂。
普及到什么程度呢?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在使用阿斯巴甜,使用的产品超过6000多种,销售额高达10亿美元/年。
它的应用更是涉及了各行各业,无糖口香糖、儿童药物、饮料等,都使用了阿斯巴甜,有的饭店也会为客人提供阿斯巴甜代糖。
但是,阿斯巴甜在高温环境中会水解,80℃以上就不甜了,因此无法在高温加工的食品中使用,这限制了它在烘焙业的使用。
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阿斯巴甜分解后会产生苯丙氨酸,因此苯酮尿症患者是不可以摄入阿斯巴甜。
1974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将阿斯巴甜定义为“安全的甜味添加剂”,并批准使用。
之后,人们对于阿斯巴甜的使用,有争论有质疑,至今没有停止过。
有人质疑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认为当时的调查审核并不真实,涉及利益输送;也有很多科学家也提供了阿斯巴甜对人体不健康的研究证据。
其中阿斯巴甜的标准量,欧盟限定是每千克体重40毫克,而美国的限定标准是每千克体重50毫克。按照这个标准,一个成年男性摄入量要达到极限,大约要喝21罐无糖汽水。
最早认为“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是在1996年,由约翰·奥尔尼主张,他认为,他阿斯巴甜和脑肿瘤有关联。
后来,欧洲一癌症研究中心也提供几项研究,认为在小鼠实验中,阿斯巴甜增加了小鼠患癌概率,因此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
但这两项指控均被美国相关机构推翻,认为实验存在缺陷,不予以采纳。
除了患癌,对于阿斯巴甜的指控还包括毒害神经、引起偏头疼、中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等,但均以“缺乏证据和科学引用来支持这种说法”否定。
但有一点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那就是长期食用阿斯巴甜,是会让人上瘾。
全世界有很多人对无糖汽水有瘾,有人甚至认为,戒无糖汽水比戒烟还要难。
美国佛罗里达州61岁的艾伦深受其害,她一起床就要喝一杯,用来唤醒自己,上班路上喝一杯,到公司后桌子上放着的也是无糖汽水。
据统计,她一天至少要喝掉2升的汽水。每次购物,她一次性购买至少是10瓶(2升容量的汽水),她害怕供应不上,因此每次都大量补货。
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对无糖汽水的渴望是异常的,想戒掉喝汽水的习惯。
难道人也会对无糖汽水上瘾吗?
虽然专业的医学中并没有这么定义无糖汽水,但现实中,很多科学家认同人对无糖汽水依赖的观点,而且依赖的主要成分不是咖啡因,而是阿斯巴甜。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只是钟情于咖啡因,那么摄入大量咖啡反而更满足,但很多无糖汽水重度爱好者根本不喜欢咖啡,由此推断,主导的还是阿斯巴甜这样的添加剂。
被认为是“健康零卡”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成瘾现象?
科学家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心理上的,一个是生理上的。
在心理上,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无糖汽水能量低,不会带来肥胖烦恼,因此就会放松警惕,毫无节制地一杯接一杯,内心的想法是:“反正不会胖,多喝几口没关系!”
在生理上,则和大脑有关。
很多人无法区分汽水的甜是甜味剂还是正常糖,但大脑是可以精准区分的。
但这个时候,你喝的是无糖汽水,正常汽水你喝不到,那么作为补偿,大脑只能让你不停喝无糖汽水来满足。
这个原理也适合其他代糖的代谢,同时也说明用代糖来控制体重是不可行的。
其实,人们对这个消息的主要争论点在于阿斯巴甜是否真的致癌,IARC如此定义阿斯巴甜是否科学合理。
我认为像阿斯巴甜这样的添加剂是有安全隐患的,尤其是在过量食用的情况下。
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证据表明它一定是致癌的,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它对人体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
如果它真的被定义为“可能致癌”,那我们也不用恐慌,“可能致癌”在IARC的5级评判标准中属于中间的2B类。
手机辐射、咸菜、烧烤等等,这些都是可能致癌的东西,它们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是逃不开的。少吃少喝少接触,才是关键!
至于为什么一个添加剂争论了这么多年,还没有一个定论,或许确实存在为了利益搅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