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天气炎热,温度和湿度都明显升高,在高温的环境下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中暑。
那什么是中暑呢?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每年,我国重症中暑的病死率高达10%~15%,当发展为热射病时,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
因此,别把天热不当回事,中暑可不全是小事,中暑严重可导致死亡。
中暑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口渴、大汗、头晕、胸闷、心悸、恶心和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一般不升高。
轻度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表现外,患者多伴随体温升高,可达38.5℃以上,并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表现,也可表现为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脉搏增快和血压下降等。
重度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型。
热痉挛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剧烈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可无明显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早期表现之一。
热衰竭常发生于儿童和老年人,这类人群体温调节功能下降,散热能力降低,体液和钠丢失过多引起机体循环血容量不足,出现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表现,化验检查可有高钠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进一步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所有中暑类型中最危重的一型,多由于患者在高温、通风不良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常表现为高热、昏迷、惊厥、谵妄和行为异常等意识障碍。
热射病可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一般渐进起病,前驱症状隐匿不易察觉,逐渐进展为神志淡漠、谵妄、昏迷等,体温可达40~42℃,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人群,如集训的官兵、消防员和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人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极度疲劳、头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和晕厥等,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出现抽搐、谵妄和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此后可出现横纹肌溶解和肝肾功能衰竭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迅速恶化,病死率极高。
那么,在炎热的夏季该如何预防中暑呢?首先避免在高温、高湿和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剧烈体力活动或体育运动;
其次,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
高温天气注意多喝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可以适当喝淡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高温天气避免独自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打遮阳伞或戴遮阳帽,如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呼叫同伴请求帮助。天气闷热时室内保持通风或开空调来降温。
发生中暑时,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保持患者平卧,给予解开衣扣、扇风,加快蒸发和对流散热。如果患者清醒可口服一些清凉饮料。
条件允许,可用冷水、酒精全身擦浴或冰块置于腋窝、头部、腹股沟大动脉搏动明显处,加速散热。
重度中暑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务人员救援并送医院进一步诊治,如果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刻进行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