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需要免疫[免疫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mianyi]接种,开展[开展,指使从小向大发展;使展开;开朗;开豁等。]免疫监测[监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ān cè,动词,释义为监视、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免疫吸附疗法是将抗原、抗体或某些具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作为配基与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利用其特异性吸附性能,选择性地清除患者血液中内源性致病因子,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一般天然抗体是IgM,免疫抗体是IgG。]监测;及时[及时,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í shí。]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猪;坚持自我繁殖,全面进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做好猪场、猪舍[猪舍是饲养猪群的建筑物。]的隔离、卫生、消毒[消毒 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和杀虫工作。处理[处理是汉语词汇,读作chǔ lǐ,出自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有处置、安排、加工等意思,快速的解决问题,也泛指低价出售。]猪瘟,需要及时汇报,及时诊断;划定疫点[《传染病防治法》针对疫点给出的定义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并封锁疫点、疫区[疫区是指病毒或病菌所能传播的地区。];处理病猪,进行无害化[亦称安全化,是将废物内的生物性或者化学性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或安全化处理·例如,利用焚烧化处理化学法,将微生物杀灭,促进有毒物质**或分解。]处理。
一、猪瘟的类型
1、急性型猪瘟
(1)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2)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时会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早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及齿龈、唇内、*门等处粘膜[粘膜是指脊椎动物体内的消化、呼吸、排泄、生殖等各器官内壁由黏液保持其表面湿润的表层。]出现针尖状出血点[出血点是指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形成瘀点或瘀斑,叫皮下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Lymph node)是哺乳动物特有的器官(水禽也有两对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和游泳状,甚至昏迷。
(3)症状: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 多汁、充血、出血、外观呈紫黑色,切面呈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谷状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落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2、慢性型猪流感: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呈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多月,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二、猪瘟的防治措施
1、免疫接种。
2、开展免疫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3、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猪。
4、坚持自我繁殖,全面进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5、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减少猪流感病毒的侵入。
三、疫情处理措施
1、及时汇报,及时诊断。
2、划定疫点。
3、封锁疫点、疫区。
4、处理病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5、紧急预防接种。疫区里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
6、消毒,认真消毒污染场所、圈舍、工具等,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猪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