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病[枯萎病( blight )亦称疫病。]又称疫情,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可以将41%聚砹·嘧霉胺[嘧霉胺又称甲基嘧啶胺、二甲嘧啶胺属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特效。]600~800倍液稀释[稀释(英语:dilution)指对现有溶液加入更多溶剂而使其浓度减小的过程。],播种[播种,作物栽培措施之一。]前、播种后、栽培前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在床上浇注[把熔融金属、混凝土等注入模具,进行金属部件的铸造或水泥板及混凝土建筑的成型 。]。还可以在定植[定植,栽培术语。]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41%聚砹·嘧霉胺按800倍液稀释灌溉根部[根部,英文名称rootage,意思是距离杆身最近的那部分棒头。]。
一、枯萎病的发生症状
幼株感染后生长不良,病苗叶浅,无明显症状,严重后叶柄在叶鞘附近折断,垂死干燥,茎枯萎死亡。最后,病根变褐腐烂[腐烂,指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茎基部纵裂,剖茎可见维管束[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变褐。成株老叶黄化,外部叶鞘维管束失绿。黄化从叶缘开始,逐渐向中脉方向扩展,有些叶片变黄。病部表面产生粉色霉菌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病根变褐腐烂,茎基部纵裂,剖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二、枯萎病的发病规律
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主要通过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未腐烂的有机肥料或土壤[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越冬,在土壤中生存6~10年,病原菌通过种子、肥料、土壤、浇水传播,以堆肥、堆肥传播为主要途径。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近代测量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密切相关,病原菌的生长温度为5~35℃,土温为24~30℃,病原菌的发生和生长适当。该病为土传病害,发病程度取决于土壤中可感染菌量。一般连续栽培,**害虫多,管理粗放,土壤粘性、湿气等病害严重发生。
三、枯萎病的预防措施
1、浇注预防:将41%聚砹嘧霉胺600~800倍液稀释,播种前、播种后、栽培前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在床上浇注。
2、灌溉预防: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41%聚砹嘧霉胺按800倍液稀释灌溉根部,每7天用药[用药出自《吕氏春秋·荡兵》,解释:指下药,使用药物。]1次,用药次数取决于病情。
四、枯萎病的治疗方法
1、叶面喷雾[喷雾就是人工造雾。]:41%聚砹嘧霉胺600~800倍液稀释均匀喷雾,病害严重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2、灌根处理:对病株稀释600~800倍进行灌根,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面部分同时喷雾,每7天用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