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突出
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
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实践策略。
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
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
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
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
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
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在 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
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为例,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通过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列表假设的方法蕴含了变元思想,比画图假设的方法更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可直接给出表格,让学生看懂表格后,再填表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从本质上理解假设策略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几条主要策略1.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就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人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因此,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
2.好教师应怎样评课
教师如何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 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
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看教学思路设计 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哟效果。
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第二、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
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 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
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
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第一、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第二、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
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第三、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
3.如何进行听评课
〔摘要〕各级教学检查、教研活动等都是以听课为平台,然后再评课或将自己的看法向献课教师学校领导进行交流。
但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听课者,不同的目的,带来了听评课的方式不同。笔者认为,听评课者要有较充分的准备,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采用“一听二看三思四结合”的方式去听课。
在评课的过程中要从四个方面去评课:“评教师、评学生、评师生、评自己”。同时,无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该堂课的结果。
〔关键词〕准备 听课 评课 结果 “听评课”大家都不陌生,在当今,只要是教师,就要被听、被评,也要去听、去评。如果只是教师们之间听评课,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能听评课的分量还不太重。
更主要的是,各级教学检查、教研活动都是先听课,然后再评课或将自己的看法向献课教师学校领导进行交流。这是教师们极为关注的,甚或是害怕的。
这里面有的教师确实上课质量比较差,当然评课结果就不太好,但也有听课者本身水平不怎么样,评课也就走了样,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比较大,影响了该教师的积极性,甚或会影响到该教师的发展。笔者为此想将如何去进行听评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看教师如何引入,看教师讲授的思路、看教师提问的方式,看教师的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能力等等,而学生的表现则往往被忽视。听课后在评课时一通赞扬后,往往就会说,如果是我上这节课会如何上,我是怎么上的,或为某个部分、某个环节怎么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等等,这些实质上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在看问题、找问题。
即使有个别教师提到学生的情况,也是简单的归为效果好、不好等。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去评课。
新课程下,我们需要对过去习以为常的听评课方式及目的进行重新的审视。 一、如何去准备 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听课的内容作必要的了解,甚或作必要的研究。
同时对上课的班级做一定的学情分析。再认真思考,我去听课,最想关注什么。
但由于目的不同,往往这些准备几乎没有。那么听评课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如何去准备呢? 1、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赛课 由于这类课内容往往不是保密的,听课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做一定的分析,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学生做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自己学生的学情,认真思考,今天我去听课,想关注什么,我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哪些疑惑,他是怎样处理的,等等。
2、常态课、随堂课 该类课最真实,最朴实,最能反映老师、学生的实际。既然是常态课、随堂课,听课者就要以常态走进课堂,以常态去对待上课者。
3、各级检查听课 这些听课者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一种是学术权威,一种是权利权威,这是老师们所害怕的。由于事先不知道听什么内容,学生情况怎么样,作为权威,最重要的准备是,公平对待上课者,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上课者,特别是那些权利权威者,更要把爱心准备充足。
二、如何去听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者一定要充分发挥耳、眼、脑等的功能,做到“一听二看三思四结合”。 “一听”:听教师讲授的过程,包括如何创设情景引入,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进行过渡,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讲授例题,如何提问及提问的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表述,如何……等;同时,听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如何相互评价,如何交流讨论,如何……等。
“二看”:看教师上课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关注学生,如何让学生整堂课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如何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如何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进行演示实验,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驾御课堂能否使课堂出现高潮,看教师的教学机智,看教师的板书是否恰当,安排的训练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看学生是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的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看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动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真正用起来了,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是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思”: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者要在边听边看的同时,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高考中考考试说明、教材等,思考该堂课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否定位准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不准确,该如何定位,思考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是否有效,即是否有助于学生爱学、会学、善学,是否让学生的脑、耳、眼、口、手等得以解放。
思考通过这些教学策略最终是否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辅助教学,思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是否有深度、广度,学习效率是否真正充分发挥。 “四结合”:作为听课者,大多数是一线教师,在听课过程。
4.课堂教学如何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查看更多:语文综合文摘介】福建赖登维1.攒聚突出法。
每篇课文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讲述各要素时, 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重点。
好像攒自行车辐条一样,每一根钢线都与中轴绷得紧紧的。例如,邓拓的《事事关心》一文,第十段是重点。
这一段辩证地阐述了读书和关心政治的关系。我们以此 为“中轴”,展开来讲全篇内容——开头的对联、引用对联的动机、解释对联的含义、评价作者的政治观点和 思想渊源、批评现实中的偏见、表达对未来的希望等等,这一切都有意识地指向这一中心,使这一中心成为“ 众矢之的”。
这样一来,这一中心便凸现在学生的心目中了。下面用图示加以说明:附图{图}一篇文章可以这样处理,单元教学也可以这样处理。
确定了单元教学的重点后,各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指 向这一重点,形成“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情景,那是非常有意思的景象。当然,攒聚不能牵强附会,重点与中 心要有必然联系。
这一方法,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教材中许多复杂的东西会因此而明晰起来,而不必担心因突出了 重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因为所谓重点,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2.板书突出法。
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但如果写得芜杂、混乱,缺少必要的关联,学生就 不得要领。
板书要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的教学重点是①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祸福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对人生的启示;②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 中心论点的写法。
可以这样设计板书:附图{图}可以看出,文章的内容要点、结构方式、论证方法都可以在黑板上得到显现。把有意设计的正反对比的词 语用圆圈圈起来,就更加醒目了。
难点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教材的难度大。
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抽象的、宏 观的内容难度就大;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小的,难度就小些。
形式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语言有艰深晦 涩的,也有明白易懂的。
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解决问题就容易一 些;相反的就难一些。
难点的存在跟一个人的禀赋也有关系。反应敏捷的,解决问题就快些;反应稍慢的就难 一些。
这样就使问题复杂化了——要讲清难点,且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确定难点有个前提,就是要摸清学 生的底细,不能凭老师一相情愿去确定。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切除疑难杂症。下面介绍两个带有普遍性的方法 。
1.阶梯设疑法。就是说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
如教鲁迅的《记 念刘和珍君》,在学生细读课文之后,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这组有阶梯性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繁多,感情复杂, 再加上语言冷峭含蓄,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通过阶梯设疑,由浅入深,学生可以比较深 刻地领会文章主旨,了解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是多么深刻。①朗读课文,读出课文描写景物的画面;②二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褒贬语气;③三读课文,读出课文的排比语气;④四读课文,读出课文高潮时的气势。
把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海面海浪、乌去雷电、暴雨狂风、海燕海鸥和企 鹅等,全都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时,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意境 ”上去了。
原来,所谓意境,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境的高度融合,是客观事物与人 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后并经过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境界。这样,什么是“意境”这个问题就讲清楚了。
有的课文,重点和难点是同一的,所以以上所说的方法又可以交叉使用或综合使用。如能灵活地、有针对 性地加以运用,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此教案:.docx(Word 文档)相关信息:”小数乘法的意义”的教学体验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比较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和线。(查看全文)专家支招攻克上海2006年中考文言诗文默写难点 作者: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阮圣桢 既是默写也是阅读理解 文言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教学和考试中已经从单纯的上下句连续记忆默写发展到了带理解性的默写,也即大致理解默写句子的意思、含义,然后根据要求写出相关。
(查看全文)第六册回延安【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
(查看全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此课教学时,把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及价值,再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学习了。但学生学得不深刻。
原因在于。
5.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在制定数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把握不住关键情节,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的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教学难点”的探研.为提高对“教学难点”的认识和如何解决小学“教学难点”问题,笔者以互相学习的心态,列举一些观点、方法与同仁切磋.一、教学难点的确定.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情况下,学习中凡是需要通过教学认知结构进行改造而掌握的教学知识点,就是教学难点.凡是通过认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加工,而掌握的教学知识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但在现实操作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灵活定位.在同一个学习过程中,在同一种“教学难点”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教学认识结构的差异,和遭遇难点或在突破难点的速度上的个别差异,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之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这三个概念就成为该课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在教学上必须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区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点的前提叛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数学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一位学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学难点却不是,正由于重点与难点二者形成的依据不同,有的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会形成难点,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还有的内容虽然难却也并不一定就等于教学难点.学生在感知与问题有关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旧知识、旧经验的迷惑不知不觉地用原来熟知的知识规律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将思维活动引入歧途.如:学习了解比例知识(3:X=6:7)有些学生受到前面解方程知识的干扰,他就把X看成是方程的除数,而运用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的解答方法来解答(x=3÷ )又如:学习化简时,学生很容易把化简和求比值混淆起来,像化简比4:=10:1或 4:( )=( ),有的学生错误的写成4:()=10变成求比值了.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用错知识,导致错误发生.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6.浅谈如何找出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工作中,了解自己的业务专长,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谓知己;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特别是准确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喻为知彼.如何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研究的问题,现就如何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谈一下自己浅薄的看法:笔者认为,捕捉教学重难点,可从以下十方面下工夫.一、熟悉大纲,据大纲要求寻找重难点.要仔细研究大纲,以“纲”为纲,做到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着眼,以达到完成大纲要求,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二、查编者意图,把握教材脉络,顺藤摸瓜.了解编者为什么把这一教材安排在这一组内,明确这一教材在本组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确定难点.三、查重点项目的训练点,在大气候中找小氛围,找出众矢所的.四、看教材特点,决定难点.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从教材内容上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就此觅教材的重难点.五、把自己作为量尺,看自己在研究教材时遇到的难易点,自己在研读教材时感到的比较困难,不容易弄懂的地方,也多为学生要掌握的重难点.六、试练课后作业题,找出课后练习题训练重点,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