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
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为害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并可造成果实流胶。叶片症状多样,可分为小型斑、大型斑、角状斑3种。
(1)小型斑:低温低湿时多表现在发病初期的黄瓜[黄瓜(学名: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新叶上,病斑直径O~0.5厘米,呈黄褐色[ 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小点。病斑扩展后,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病健交界处明显,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黄色,叶片背面病部稍隆起,黄白色。
(2)大型斑:高温高湿、植株长势旺盛时多产生大型斑,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厘米,灰白色,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湿度大时,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大量灰白色毛絮状物,为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指的是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但该情况下病部不易产生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3)角状斑:多与小型斑、大型斑病斑及霜霉病[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混合发生。病斑黄白色,多角形,病健交界处明显,直径0.5~旧厘米,该症状易与黄瓜霜霉病混淆,被菜农称为“假霜霉”、“小霜霉”等。
以上3种症状均可不断蔓延发展,后期病斑在叶面大量散生或连成片,造成叶片穿孔、枯死、脱落。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可侵染黄瓜果实,造成果实开裂,流胶,黏状物黄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防治方法
(1)适时轮作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可以在病残株上存活,褐斑病病原菌存活周期一般2年左右,因此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减少初侵染源。
(2)种子消毒该病菌孢子致死温度为55”C、10分钟。种子用室温水浸种[浸种是农业种植的一项流程,是指对于发芽较慢的种子,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浸种,浸种的目的是促进种子较早发芽,还有可以杀死一些虫卵和病毒。]15分钟后转入55~60’C 热水中浸种10~15分钟,并不断搅拌,水温降至30“C继续浸种3~4小时,捞起沥干后置于25~28℃下催芽。若能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
(3)加强栽培管理塑料棚、温室应加强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换气,控水排湿。合理密植,及时清理病老株叶。发病的塑料棚、温室收获后应集中烧毁病株,消除残存病菌。适时追肥,充足而不过量的氮肥可以提高植株抗病性。灌水、施肥均在膜下暗灌沟内进行,能有效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病害发生。
(4)早期做好防护措施,及时施药是关键。重点喷洒中、下都叶片,叶片正、背面都要喷彻底,连续喷药3~4次,注意交替用药。可以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喷施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1500倍液,正常用量下对黄瓜安全,叶色正常,无药害斑,无缩叶、落叶或植株萎蔫现象;黄瓜定植后10~15天,可用25%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喷施甾醇生物合成制剂如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500倍液,或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