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随着新修订《农药[农药,是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农药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低风险农药及生物农药[生物农药(Biological pesticide)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品种稳步上升。农药登记[登记,指把有关事项或东西登录记载在册籍上。]是农药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关口,因而登记农药产品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本文总结和分析了2020年度及近年农药登记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供读者参考。
1 登记总体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是化学,生物学,药物学广泛应用的术语,指一种混合物中,对生物体代谢或者化学反应起作用的成分。]达到714个,登记产品41,885个,其中大田用农药39,299个,卫生用农药2,576个。自2013年至2020年,农药登记数量[数量,拼音:shù liàng,指事物的多少。]的年均增长率为5.02%(图1),2020年登记数量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49%。根据农业农村部第269公告,2020年批准了2个仅限出口农药登记产品。目前,有农药登记的生产企业1,896家(比上年有所减少),其中境外企业126家。
图1 2013—2020年每年农药登记总量
2020年度取得新增农药登记数量比2019年度(最少)有所增加(图2),共登记了850个产品(其中大田用农药797个、卫生用农药53个),仅为近几年正式登记数量平均值的34%。这主要与《条例》及配套规章提高了农药企业准入和登记门槛有关,企业需要政策过渡期适应,一些企业受环保、安全生产等政策限制进行兼并重组或转行也影响了农药登记,但从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和提升农药利用率的总体要求看是有利的。
图2 2013—2020年每年度新增农药登记数量
2 登记特点分析
2.1 微毒/低毒农药持续增加
从农药毒性级别看,近年登记的农药产品结构在悄然改变,每年微毒/低毒农药登记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率[比率,即比值,两数相比所得的值。]在稳步上升,从2013年的78.3%上升到2020年的84.8%,年均增长率为1.1%(图3),每年的中等毒、高毒和剧毒农药登记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值相应在逐渐下降。
图3 微毒/低毒农药登记数量与当年登记总量比率
每年微毒/低毒农药新增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本年度是指今年这个年份。]新增登记数量的比率持续8年保持在90%及以上(年平均值为93.6%)。8年来每年在新农药登记中,微毒/低毒农药数量与本年度新农药登记数量比率的年均值为97%,包括2020年已有4年达到了100%(图4)。以上体现了我国登记的高毒农药数量在快速递减,低毒农药在显著增加。随着《条例》和配套规章的实施,加快对高毒、高风险农药的替代和管理,以及新农药的增加,在逐步改善我国农药品种结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图4 微毒/低毒新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农药登记数量比率
2.2 剂型优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登记农药环保型剂型的数量在快速上升,剂型优化趋势明显,降低了对人畜和环境的影响。从登记各主要剂型产品数量看,虽然乳油登记数量一直最多,但它与当年产品登记总量的比率却一直呈下滑态势,仅在2020年有所上升,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26.2%,说明乳油产品的生产许可和登记在适度把关;同样可湿性粉剂比率也在逐年下降,但2020年也有所上升,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24.7%;而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和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比值在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6.7%和17.0%(图5)。
注:EC乳油、WP可湿性粉剂、SC悬浮剂、WG水分散粒剂、OD可分散油悬浮剂。
图5 各主要剂型登记数量与当年产品登记总量比率
需要关注的是,每年各主要剂型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产品登记数量的比率变化差异较大(图6),其中悬浮剂的比率上升最快,年均增长率为7.5%,自2013年起就保持名列前茅;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比率增长显著,年均增长率为15.5%;水分散粒剂和乳油的比率下降平缓,年均下降率分别为6.4%和2.2%;可湿性粉剂的比率明显下滑,其年均下降率为19.0%。
图6 各主要剂型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产品登记数量比率
每年登记的新农药中环境友好剂型的种类在增多,除悬浮剂、悬浮种衣剂、微囊悬浮剂等大宗剂型外,还有挥散芯等新型剂型。
2.3 除草剂[除草剂(herbicide)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又称除莠剂, 用以消灭或抑制植物生长的一类物质。]增加打破三大类农药趋于平均局面
从农药的用途类别看,虽然每年杀虫剂登记数量一直处在领先地位,但它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值在持续下降,而除草剂和杀菌剂的比率在缓慢上升,此情况与发达国家基本类似。
2016年起,杀虫剂(包括卫生用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农药登记数量的比率改变了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局面,并逐年降低。2017年起除草剂的比值稳居第一(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5%)(图7)。由于除草剂增加明显,打破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农药登记数量的比率趋向平均的局面(图8)。
图7 三大类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登记数量比率
图8 2020年各类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登记数量比率
2013—2020年,前6年每年卫生用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登记数量的比率在明显下滑(图9),虽然2019年大幅升高,但2020年与2019年相比减少38.9%。实际近几年卫生用农药行业发展变化不大,其登记总量一直在2,500个左右徘徊。
虽然我国没有非农用农药定义,但一般认为除了卫生用农药,还包括草坪、观赏花卉、林业和非耕地等用药。至今我国在木材防腐上登记的产品仅有2个,国内企业还是空白。近期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木材保护与改性产业分会起草的《绿色防腐及改性木材》团体标准T/CNFPIA正在网上征求意见,该标准的出台有望促进木材防腐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的登记。
图9 卫生用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农药登记数量比率
2.4 生物农药增长稳定
根据农业农村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733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19〕243号),生物农药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广泛的运用在农业生产之中。]、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有效登记状态的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有125个,产品1,735个(未包括农用抗生素和天敌)。近6年来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和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和8.6%(图10、图11) ,显示我国生物农药登记数量在稳步增加,生物农药行业在逐步发展。
图10 2015—2020年各类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登记数量
图11 2015—2020年各类生物农药产品登记数量
近8年,每年生物新农药与本年度新农药登记品种数量的比率趋于起伏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29.3%(图12)。另外,新登记农药品种中,原药/母药与制剂同时登记的情形逐渐增多,同时登记的品种与本年度新农药登记品种的比率波动上升,8年来其比率的年均值为72.6%(图13)。这与FAO/WHO用于保护植物和公共卫生的生物农药登记指南要求相似。
图12 2013—2020年生物新农药与本年度新农药登记数量比率
图13 原药/母药与制剂同时登记新农药与新农药登记数量比率
我国在政策上,2020年9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推进实施农药登记审批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指经过绿化美化的公路、铁路、河渠、提坝等。]管理措施的通知》(农农(农药)〔2020〕78号),对符合“绿色通道”产品要求的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等,可申请农药登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技术审查,在保障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加快技术审查进程,有利加快生物农药登记和产业化进程,落实减免增值税和对使用生物农药的补贴政策;在技术上,已制定了100多项生物农药相关标准;国际上有FAO/WHO生物农药产品质量标准7项和微生物农药规范指南7项;另外,根据新《农药登记资料要求》,微生物农药不同菌株按不同有效成分对待,因此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登记数量也会随之有所增长,这都将促进生物农药的加速起航。但由于登记要求的提高,一些生物农药的特性和产品质量及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生产等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和了解,加之与登记衔接等诸多问题,以致发展显得迟缓。故需要强化登记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引导企业开发、登记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产品,促进农药绿色防控和高质量发展。
2.5 我国农药制造水平稳步提高
新《条例》鼓励和支持研制、生产、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为低风险农药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在此形势下我国的制造和研发农药及专利产品随之增多,8年来,国内企业登记的新农药数量与本年度新农药登记品种数量的比率的年均值为63%(图14),这标志着我国农药的制造和研发水平在稳步提高。2020年我国公开农药专利为10,552件,占全球累计公开农药相关专利的41.3%。2020年我国累计公开的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专利分别为3,242、855、2,500、1,786件,除草剂总量最少、下降比例最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略有增长,杀虫剂中包括杀节肢动物剂和驱避剂等专利。
图14 国内企业登记的新农药与本年度新农药登记品种数量比率
境外企业登记的新农药多具有作用机制新颖、与现有农药无交互抗性、低残留或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在农药领域中具有一定引领作用。
随着新农药的增加,高效、低风险农药将在市场中逐步改善我国农药品种结构,成为农药发展主流。
2.6 特色小宗[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馀子孙为小宗。]作物用农药登记措施到位
为满足市场的需求,解决特色小宗作物“无药可用”难题,我国在政策上继续推进开展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试验**购买服务项目,符合条件的自愿承担单位可申请登记试验(药效和残留)项目,鼓励企业参与联合试验。同时明确和简化了该类联合试验的备案方式,2020年农业农村部第345号公告规定,省级以上农业农村部门或农药检定机构委托登记试验单位开展特色小宗作物联合试验的,由农药登记试验牵头单位备案。为规范特色小宗作物采用临时用药措施,促进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确保膳食风险可控,2020年5月27日,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了《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农农(农药)〔2020〕37号),涵盖505个产品,涉及67种农药、11种剂型、84种特色小宗作物;企业在申请农药扩大使用范围登记时,对于农药产品、适用作物、用药剂量、使用次数、施药方法及安全间隔期符合其要求的,可减免相应残留试验资料;各地要做好安全用药指导和培训,加强使用风险监测和试验监督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置,确保农药残留等风险可控。
对符合“绿色通道”的特色小宗作物用药产品可申请农药登记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名录清单、联合试验、群组化扩大使用范围登记管理,集中受理、集中评审、集中审批,在保障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技术审查进程。
在技术上,仅2020年我国就已制定40多项特色小宗作物药效试验准则/防治规范和小宗作物中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等相关标准(表1、表2),虽然多为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但标准与登记产品同步是最好的技术衔接,一些地方部门和团体组织反应敏捷,抓住时差补上短板,率先推进小宗作物标准规范化。
表1 2020年特色小宗作物药效试验准则/防治规范等相关标准
表2 特色小宗作物中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标准
2.7 特色防效是近年关注点
生物农药将成为重大害虫和重要入侵害虫的绿色防控产品。2020年9月15日,在农业农村部第333号公告中已将“草地贪夜蛾”“飞蝗”等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中。截至2020年12月26日,我国已有4个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微生物农药产品通过扩作取得登记: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苏云金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G033A。另外,《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农业行业标准已通过专家评审,期待该产品能早日取得登记,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推广使用起到促进作用。我国已登记的防治蝗虫类药剂,生物农药有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苦参碱和印楝素5个品种、12个产品,化学农药有7个品种、23个产品。
2020年3月9日,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发布了《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的通知(农农发〔2020〕2号),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防治物资准备;在储备防蝗药剂中,有微生物农药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和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菊酯类等化学农药等。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球发出蝗灾预警,推荐了3种不同作用机理的11种农药,在防治蝗虫用药推荐名单中,优先1级只有唯一的微生物绿僵菌名列首选,优先2级是昆虫生长调节剂(除虫脲、氟苯脲、杀铃脲)及3级(氟虫腈、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噁虫威、马拉硫磷、杀螟松、毒死蜱)共计有10种化学农药。目前全球已登记用于防治蝗虫药剂的有36种产品,其中有7种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印楝素、苦参碱和Z,E-7,9,11-十二碳三烯基甲酸酯。在《自然》杂志上(Nature,2020,584: 584-588)报道了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气味分子4-乙烯基苯甲醚(4- vinylanisole,4VA),经化学分析、行为验证、神经电生理记录、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野外验证等多个层面证明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这不仅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还被认为是昆虫学和化学生态学领域一个重大突破,对世界蝗灾控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提出基于昆虫化学感受操控的4种防治策略被认为是未来害虫绿色防控的新方向。
3 小结
从2020年和近年登记农药数据分析看,安全、环保的农药品种和剂型,及生物农药数量都有增加,从政策和技术上促进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措施到位,推进小宗作物用药产品数量快速增加。
随着《条例》和配套规章制度的实施,全面开展农药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农药登记审批绿色通道上,为生物农药、高毒农药替代、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和使用营造良好环境。引领农药行业朝着有利于人畜健康和减少环境影响的方向发展,逐渐改善我国农药的供给侧结构,持续推进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提高农药利用率到40%以上。实施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推广精准施药、轮换用药等科学用药技术,着力提升农药的安全环保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数据是农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本元素,是统计分析和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和参考,应进一步优化农药数据库和词条设计,规范和提高数据准确性,提升农药数字化和标准化水平。
作者: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 李友顺 白小宁 袁善奎 杨锚 王以燕 赵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