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试验名称:10%苯甲•多抗[多抗,本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激活吞噬细胞,升高外周白细胞的作用。]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斯歌)防治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赤霉病[小麦赤霉病 症状 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药效试验
1 试验目的
通过示范试验进一步了解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探索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大田推广适宜用药量,为该产品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小麦赤霉病 FusaHum graminearum Sehw
小麦 轮选22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3.1.1 试验药剂
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 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
3.1.2 对照药剂
8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可湿性粉剂 江苏天禾宝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
3.1.3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3.2 小区安排
3.2.1 小区排列
1 2 3 4
3.2.2 小区面积[物体所占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小区1、小区2各2亩;小区3为1亩;小区4为0.2亩。不设重复。
3.3 施药[施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ī yào,指施舍药物。]方法
3.3.1 使用方法
常规喷雾,亩药液40公斤。
3.3.2 施药器械
3WBD—20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试验两次施药,第一次在4月18日,小麦处于扬花初期;第二次施药在4月25日,小麦处于扬花盛期。
3.3.4 使用容量
各处理按照试验方案中用药量,亩用水40公斤。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资料
详见附件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
第二次施药后20天,赤霉病发生病情稳定后调查一次。
4.2.2 调查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00穗,以枯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
分级方法:
0级:全穗无病;
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
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
5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7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4.2.3 药效计算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病穗率按公式(1)计算:
同时,各示范处理要对穗粒结构进行考察,测产折算成亩产,以进一步验证示范效果。每个处理区调查5点,每点取0.5 m2麦穗,脱粒晒干后分别称重(kg),换算出kg/亩冬小麦产量。
4.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药后观察,无药害产生,对小麦安全。
5 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供试药剂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每公顷有效成分用量为45克、75克,第二次药后20天,对小麦赤霉病病穗防效分别为64.29%、82.95%;对照药剂80%多菌灵每公顷有效成分用量为840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55.4%;各处理防效与试验对照药剂的防效详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较好药剂,有效成份用量75克/公顷防治效果可达82.95%,优于对照药剂防效,且对产量增产贡献率可达24.44%。从防效、成本等角度综合考虑,建议其施用制剂量不低于50克/亩,即:有效成份用量不低于75克/公顷,采用二次稀释法配置药液,按亩用药量兑水40升混匀,在小麦扬花期两次施药,均匀喷雾于麦穗上。
从今年实际气象情况分析,小麦4月份遭受低温冻害,并且在该试验示范开始至小麦收获期间经历三至四次连续阴雨天气以及低温寡照,收获前连续两次降雨后高温逼熟,收获期较常年提前7-10天等因素导致了小麦生长后期光合作用不足、籽粒灌浆不饱满、赤霉病后期再侵染现象。故今年试验地实际小麦产量低于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