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图谱大全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耐病品种。
2.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配方施肥,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低洼地块注意排水。
3. 秋收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越冬菌量。
4.药剂防治:在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初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托布津,分子式:C14H18N4O4S2分子量:370.44中文名称:乙基托布津;托布津;1,2-二-(3-乙氧羰基-2-硫代脲基)苯;托布津原粉;1,2-双(3-乙氧甲酰基-2-硫脲基)苯;硫菌灵英文名称:Thiophenate-ethyl;1,2-di-(3-Ethoxycarbonyl-2-thioureido) benzene;Carbamic acid, [1,2-phenylene bis-(iminocarbonothioyl)]bis-, diethyl ester;4,4′-o-]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10天喷药一次,防治2—3次。
小斑病一般玉米品种多在叶脉间产生椭圆形或近长方形斑,黄褐色,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圈,有时病斑有2-3个同心轮纹,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小斑病的发病轻重一般与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有关,当病叶率15%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
可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然后喷洒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褐斑病[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 brown spot),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近年来上升为主要病害的一种真菌病害,其典型症状是叶片中上部发病,出现黄、褐色斑点,尤其是中脉上会有褐色斑点。这种病害在郑单958、浚单20上表现尤为突出。病源菌在土壤中,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玉米褐斑病防治最佳时期在拔节前,在抽穗前会加重危害程度。
防治用药可选择粉锈宁[粉锈宁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熏蒸作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禾果利等杀菌剂[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强调喷雾时一定要打匀、打透,水量一定要足。另外也应将已经发病的叶片病部剪下,带出田外集中深埋销毁。
防治锈病可在初发期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75-100毫升喷雾防治。
顶腐病是近两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病害,目前其发病机理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当前主栽品种抗性差,加之高温高湿的环境影响,为蓟马、瑞典蝇等害虫为病源侵染打开了通道,是造成这一病害危害加重的3个主要因素。顶腐病发病时,玉米新生叶片尖、缘部位褪绿变薄呈半透明状,后粘连成牛尾状,造成雄穗不能抽出。随着病情发展,玉米顶部的“牛尾”会腐烂发出臭味。
防治这种病害单一用药效果不好,应用杀细菌的药剂如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农抗120和杀真菌的药剂如百菌清、可杀得、锡唑醇等混配喷药,还可加上啶虫脒等杀虫剂。对已经形成“牛尾”的玉米顶心可用刀片将其划开,帮助雄穗抽出。已开始发生腐烂的顶心应将腐烂部分剪掉彻底销毁。
玉米丝黑穗病以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为主要的传染源,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所以这种疾病非常可怕,玉米一旦大面积染病,必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所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可选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5%用药量进行拌种。
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40-50%,特别严重的高达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灌浆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多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茎基部的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高,容易发病。
发现零星病株时,用多菌灵500倍液浇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防治玉米纹枯病应以保护穗位节叶及相邻上下两片叶即“棒三叶”为主要目标。有效药剂仍以井冈霉素为主,应用5%井冈霉素3L/hm²,防治效果可达71.86%,防治的最佳时期为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时间提前或滞后,防效均显著下降;其它较好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及高效杀菌剂嘧菌酯和醚菌酯等。在茎秆部喷雾,防效较好。
玉米矮花叶病是由蚜虫传毒引起的病毒病,在防治上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农业栽培措施进行综合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推广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淘汰感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矮花叶病的关键措施。2.加强田间管理,玉米播种时适当增加播量,间、定苗时及时拔除病株,对控制田间传播,减轻病害流行有明显的作用。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应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增加中耕除草次数,培土保墒,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3.防治蚜虫,小麦和玉米要大力推广包衣种子,在小麦乳熟期即蚜虫迁移盛期,及时喷药防抬,将蚜虫消灭在迁飞之前,减少传毒媒介,并且在防治时要组织种植户集中连片进行消灭,否则效果不太明显。
玉米粗缩病感病初期可选用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毫升,加入玉米专用液肥混合后喷施,可有效控制发病。抗病毒制剂的使用一定要突出个“早”字,过了玉米的5叶期,其控制和治疗效果就差了。
防治玉米苗枯病,可以对种子处理,早期用温汤浸种法,玉米种子先在18℃~20℃的水中预浸4小时,然后移入60℃的热水中浸5分钟。药剂处理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的用药量拌种,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用含有有效杀菌剂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使用方便而有效。
苗枯病初发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病时期就是灌浆期,这种疾病爆发性强,一旦有玉米患有此病,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短时间内爆发,大面积玉米感染玉米青枯病将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可以有效的抑制病情的发展。
文章来源:公益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