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种植新‘癌症’——细菌性角斑病该如何防治?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角斑病是指发生在林木、果树、黄瓜、番茄等各种作物的叶片上,病斑形状为多角形的一类病害,与褐斑病形态类似。],也叫草莓“空心病”或“断头病”,这几年自草莓定植[定植,栽培术语。]缓苗以来在各省省各地多发,尤其草莓种植大省(辽宁、浙江、山东等地)近期通过实地调查和广泛交流探讨,就该病发生和防治作初步分析和建议如下:

一、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症状

草莓种植新‘癌症’——细菌性角斑病该如何防治?

发病初期叶背面显现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形成角斑,沿主叶脉扩展,潮湿情况下有黏稠渗出液,干燥时变为白色鳞状膜;继续发展后草莓叶边缘向内呈失水状干枯,从叶正面看病斑沿叶脉向内蔓延;沿地表将草莓短缩茎掰开,维管束变褐,茎髓部水浸状明显,严重时髓部出现溶生性空腔(因此叫空心病),轻轻挤按有白色脓液冒出。发病蔓延较快,严重影响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生长,拔除病株时易拔断株头(因此也叫断头病)。

草莓种植新‘癌症’——细菌性角斑病该如何防治?1

二、发病分析

正常情况下草莓细菌性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多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幼苗,定植后成株有较强的抗性而较少发病,但今年有几个利于发病诱因:

1、种苗侵染病菌。细菌性病害属侵染性病害,今年8月份育苗季雨热同期,根腐病和炭疽病多发,容易通过幼苗病残体发生混合侵染,进而导致草莓苗定植后的系统侵染发病。

草莓种植新‘癌症’——细菌性角斑病该如何防治?2

2、天气条件变化。草莓细菌性角斑病为中温性病害,白天15-25℃左右、晚上低温,同时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

3、农事操作改变。今年自10月初就开始盖棚膜和覆地膜[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通常是透明或黑色PE薄膜,也有绿、银色薄膜,用于地面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止害虫侵袭作物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较往年早。棚膜和地膜覆盖后,棚温(特别是白天棚温)和地温升高,地膜下湿热水汽[水汽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变化很大,其变化范围在0-4%之间,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低层,有一半的水汽集中在2公里以下,四分之三的水汽集中在4公里以下,10-12公里高度以下的水汽约占全部水汽总量的99%。]通过植株生长位置的地膜孔排出,同时保护环境中草莓生长快、茎叶嫩,对病菌侵染抵抗力差,增加了侵染传播几率。

4、管理措施忽视。九、十月份受温度下降和昼夜温差变大影响,土壤表层易返潮,草莓茎叶芯部容易结露,过早覆地膜导致的膜下热气循环也加剧草莓根茎部位水汽凝结。此期间正是劈叶和摘除匍匐茎[铺草坪的结缕草以及人们通常栽培的草莓、红薯。]时期,田间操作管理时不注意,一早一晚带露水仍照常进行,加重病害侵染和发展。因此在调查中也发现缓苗快、长势旺、匍匐茎发生多的地块发病更严重的现象,正是由于田间操作频繁导致的。

草莓种植新‘癌症’——细菌性角斑病该如何防治?3

三、防治措施

1、谨慎浇大水。浇水采取较小水方式,降低土壤湿度[soil humidity即土壤含水量 ,在野外进行剖面观察时,区分土层湿润的程度,—般以干、稍润、润、潮、湿衡量,以手试之,有明显凉感为干;稍凉而不觉湿润为稍润;明显湿润,可压成各种形状而无湿痕为润;用手挤压时无水浸出,而有湿痕为潮;用手挤压,渍水出现为湿。],每次滴灌控制在20分钟以内,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块,可选晴天中午将垄两侧地膜掀起晾晒,透气除湿。

2、封严地膜孔。用细土将草莓植株根部周围的地膜压实,防止土壤水汽由此升腾,减轻露水在草莓植株芯部凝结。

3、适时整枝蔓。注意将劈除老叶、病叶、侧芽[侧芽(lateral bud)在分枝侧面形成的芽,或着生于叶子、叶痕腋部的芽。]和匍匐茎等操作,选在晴天待露水蒸发完时进行,整枝前后注意喷药防病。

4、交替用药防。可用氯溴异氰尿酸、噻菌铜、可杀得3000、春雷霉素+喹啉铜、春雷霉素十噻唑锌、多宁、乙蒜素等交替用药防治,防护和减轻病害发生蔓延,注意不与其他药剂或叶面肥混用。

5、保留壮侧芽。病情缓解后,可尝试保留病株萌发的健壮侧芽,加强管护促棵,缓解缺苗断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