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来,差不多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
那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按现在的话来说,差不多就是[就是,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jiù shì,释义为虽说是;即使是。]班花,是校花,也是村花。她学习也很好,别人都是一年一年的升级,她可以直接跳级。一年级课程学完了,老师觉得她没必要再上二年级,直接跳到三年级,无论到了哪个班级,成绩还是数一数二。她跑得也很快。班里学生分成两队,拉力比赛。明明这个队伍已经落后一大截,可大家一看,哦,有她在呢,就不用着急,不管差多少都能够追回来。果然,就追了回来,还赢了对方。
那姑娘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会唱歌。“我说那个一来哟,谁给我对上一。什么[作为网络流行用词“什么”的代名网络用词。]人为咱扛大旗?”老师教一遍,她就会唱了,嗓音又好,唱得又好听。老师就让她教全校的学生们唱这歌。一个班一个班的教唱,她就是全校最会唱歌的百灵鸟――但是,一到正式演出了,全校师生集合起来,上级领导来看了,就把她换下来,让别人领唱。
再到后来,学也不能上了。也央求过母亲几次,不行。又跑到胡同最里头那家里找大辈儿说情,苦苦央告着,母亲就再让她上几天学,又不让上了。锁到小柴屋里,等别的同学都上学[上学是人们为未成年人所定制的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一般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走了,就让她背个筐去砍草。小姑娘砍了半筐草,就背着筐,去学校后窗那里,听里面的老师在讲课,听同学们在唱歌。教室里面的同学还没有学会,她在外面的已经学会了,嘴里轻轻说着答案,眼泪就哗哗地流淌下来。
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就是我的母亲,她在劝我们好好上学的时候[时候,指季节;节候;事情、过程或情况经过的时间。],就经常讲自己当年的故事,“那时候我们想上学啊!可是家长不让上,在学校又样样受气。看你们今天多好,可以上学,怎么能不好好学习?”她说多少次自己还经常做梦梦到当年想上学的事情,又一遍遍给我们讲。看她讲得很伤心,感伤自己命运不公平:因为那时候要论“成分[基本解释:[component]:构成物体的个体物质。]”,你姥姥家是“富农[富农是相对较小的土地所有者,各地标准也不一样(资料显示,江西省土改时富农标准一般是拥有12亩左右的农田,人均约3亩不到)。]”,富农臭,顶风能臭八里地。什么好事情都轮不到你的,样样要受气……贫农[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约为中农土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才香啊。
到我们上学的那时候,学校里填档案,还是要填“家庭成分”,那时候,好多学生已经不明白什么是“成分”,有坏学生还起哄道:什么“盛粪”?粪筐盛粪呗!
其实在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富农”是贱民,最好不要提,提起来就是许多伤心,不公平。像我母亲,这样优秀的姑娘,(她说的话,我也还是相信的。比如她头脑还算清楚,算帐时经常比别人早出得数,虽然有时候会算错;她也经常唱歌、唱戏,小时候觉得挺好听“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来到咱们村庄”,这是我最喜欢听的一首。她长得算漂亮的,自己爱美,别人说她好看的也不少)最后嫁了我父亲,傻大黑粗的那种。为什么呢?只是因为臭味相投,因为我父亲这边也是富农。
我曾经问过他们:那么,到底我们家富不富呢?怎么就评了个富农?
他们的回答是:富什么富?好像就比别人家多个拉车,两条板凳什么的。就成了富农了,那时候哪里有什么凭据?说你是富农,那你就是富农了。一辈子甭想摘帽。
我爷爷那时候算个有本事的人,他长年跑外,是个有头脸,有办法的人。在我的印象里,他方头大耳,戴黑边眼镜,嘟噜着两边脸蛋子,看起来总是很吓人。他找个机会,会聚了许多有能耐的人,大家一起吃饭喝酒,又跑了许多门路,就把我们的“家庭成分”改成了“中农[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他又一遍遍地嘱咐父亲:我们是中农了,这个红皮本千万要放好。别看现在大家都不再提什么成分了,你知道什么时候又兴回来了――他是真的怕了,怕得厉害。
那个小红本子,我也看到过。蹬着板凳上去,立柜上面,有个黑的圆帽盒,里面放着一些重要的东西,其中就有一个小红本本,里面记着我们的成本是“中农”,中农是什么意思?就是比富农要贫,比贫农要富,换句话说,再论起来,我们不像贫农那么吃香,也不必要像富农那么受罪了。父亲也一遍遍地嘱咐我,学校再填表时,要填上“中农”。我填了,可以也没什么用了。再往后来,大家再填表,就没有这一项了。再到现在,填表也一直没有,大家再论“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成分”,大都都在看“毕业学校”“初始学历”“评聘职称”等等。
后来,到了我成家的时候,我娶了个贫农的姑娘做老婆。这时候,已经是千喜之年,大家都在忙着奔小康,忙着想尽各种办法赚钱,谁赚钱多谁光荣,谁家富成资本家那才是大本领。当然,我们这时候的实际“成分”,也只是个不做农活的“中农”而已。
偶尔一个机会,我问起老婆,你们家怎么评的贫农呢?她的回答也很有故事。
――外婆的母亲其实是个大地主家的小老婆[请详见:妾-xiaolaopo
],至于其中的故事,年度太过久远,也说不清了。反正是地主死了,就剩下小老婆自己在家,带着几个孩子过活。她就是老姥娘。老姥娘是一辈子享福的脾气,喜欢使*唤婢不干活。再到后来,她的两只眼睛也都瞎了,那更是炕也不下,什么事儿都是雇人做。钱花完了,就卖地,几十亩好良田,慢慢都卖给了别人。家里还有些值钱的东西啊,那就一样一样地卖,慢慢东西也都卖完了,就开始卖房子,最后把几出几进的大房子都卖了,住到小草屋里去,这时候,孩子差不多也都长大了,更重要的是到了一个“新天地”,开始评定成分,她家被评了个贫农:你想啊,怎么会不贫?两眼瞎,几个孩子一个瞎娘,就住一间小草屋,家里已经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就剩下一锅铁锅了,正好捐给公社炼钢铁,你不贫农谁贫农?
声明:文章到这里也就完了。后面蛇足部分,大家大可不必劳神再读……
中国人讲出身,讲门第,讲成分也不外乎此类,其实这也不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现象,其实全世界都讲,有时候比我们中国人讲得还凶,因为我们有科举,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慕容复一生寻求复国大业,就是他老在惦念着自己的皇帝成分,最后他傻了;段誉从来不计较自己王子的出身,最后偏偏做了皇帝;乔峰还是萧峰?到底是契丹还是汉人?他苦苦追问自己的出身,最后只能**,求得两家和平罢手;虚竹一个野孩子,原来是少林方丈的私生子,他这种成分不知道是该光荣还是羞耻呢?原来金庸写一部《天龙八部》,细想来就是一个“找爹”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讨论成分与成功的关系啊。以上几位主角都是出身不俗的,只不过,有的被成分成就了,有的被出身耽误了。到是《射雕》相对励志,像郭靖这样的出身明白,但是低贱,智商不高但是努力的人也能成就一代大侠,得到万人景仰,再说什么“成分”又有什么重要呢?
最后说所谓“公平”,这个世间有所谓“公平”吗?人人都认可的那种?恐怕也没有,只是自己觉得“心平气和”,也就是了。好了,写到这里,也不想再争辩什么,“好了”就是“公平”,――“好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