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吡唑[吡唑(英文名称Pyrazole)又名;1,2-二氮唑(1,2-Diazole);二氮二烯五环;邻二氮杂茂;是白色针状或棱形结晶,从乙醇中结晶的吡唑是无色针状晶体。]醚菌酯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广谱杀菌剂[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
1、吡唑醚菌酯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而发挥药效。具有保护、治疗、铲除、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渗透、强内吸传导及耐雨水冲刷特点。
2、吡唑醚菌酯可以被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并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快速吸收,并主要由叶部蜡质层滞留,还可以通过叶面向叶背渗透传输,从而对叶片正反两面的病害都有防治效果。
吡唑醚菌酯在叶部向上、下传输及熏蒸作用很小,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
二、吡唑醚菌酯功效强劲,既是杀菌防病的好手,也是植物保健的良药。
1、防治结合
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
2、混配性较好
吡唑醚菌酯与氟环唑复配不仅治病,还能增产。
与苯醚甲环唑、代森联、烯酰吗林等复配效果好,同时还具有相互增效作用。
吡唑醚菌酯与三唑类杀菌剂一起复配使用,能相互提升药效,增强[增强,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ēng qiáng,释义为增加;增进;加强。]防治效果。
嘧菌酯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具有更强的保护效果,更长的持效期和更全面的呵护。特别适合植物发病后和其他治疗剂一起使用。
3、作为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保护和免疫功能远比它的治疗功能重要。
吡唑醚菌酯抑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几乎能预防所有真菌病害。
吡唑醚菌酯在杀菌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不在治疗,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使用,才能有好的防效。
吡唑醚菌酯主要防治白粉病,霜霉病,叶斑病和炭疽病[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等病害。
4、作为抗逆性[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功能,强化预防比补救重要。
吡唑醚菌酯对植物具有保健作用,是促进植物健康的药剂,能诱导作物体内产生植保素,增强作物抗旱、抗寒等抗逆能力。
在植物免疫方面,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当作物受到病害侵袭时,吡唑醚菌酯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改善植物生理机能,提升植物抗逆性,有利于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环境影响的耐受力。
吡唑醚菌酯除了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外,还能诱导果树的生理变化,如它能够增强硝基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增加叶片内叶绿体的含量,提高净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强壮树势,减小大小年差异。
即使是在植物不发病的情况下,吡唑醚菌酯也可以通过控制继发病和减轻来自非生物因子的压力来提高作物产量。
5、作为作物保健功能,与肥料的协同使用尤其重要。
吡唑醚菌酯可以与腐植酸等水溶肥混合使用。
吡唑醚菌酯加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是一种化学品,化学式为KH2PO4。],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的好。
吡唑醚菌酯可以和芸苔素混合使用,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
三、吡唑醚菌酯用在果树上非常安全
1、叶片
吡唑醚菌酯通过叶片渗透,传导,具有强渗透性[渗透性是生物膜所具有的特性,指由浓度差引起的水分净移动的能力,如土壤和多孔岩石,指其允许水通过的能力;对于空气扩散器而言,是指允许空气通过的能力。]和内吸活性,耐雨水冲涮,并且持效期长。
能够快速被植物吸收,并能在叶片内移动。
能够强烈抵制孢子萌发,使植物不受病菌侵染,侵染后不能形成危害,保护时间更长。
吡唑醚菌酯,能诱导许多植物的生理变化。可**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内源激素的生成,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降低植物呼吸强度,提高作物抗逆性。
能够极大地促进植物本身对氮元素的吸收和利用量,所以使用吡唑醚菌酯之后,植物叶子更绿更油亮。
2、花期
25%吡唑醚菌酯水剂2000倍液对花期蜜蜂都安全,能防止落花,增加座果率。但也要注意避免高温和低温时施用,否则有药害[药害是指用药后使作物生长不正常或出现生理障害而言。],并且不能与铜制剂等混用。
3、加速春梢老熟,减少春梢对树体养分的消耗,有利于花芽形成,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充分满足幼果发育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营养。
4、吡唑醚菌酯能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更健壮,作为促进生长功能,强化幼果期膨果比强化快速膨果期重要。
吡唑醚菌酯有类似于赤霉酸促进幼果生长发育的作用,使得幼果生长素水平远高于根尖和其他分生组织。因此,幼果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利于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膨大。
经常使用吡唑醚菌酯可以提高果实表面光洁度、增加卖相。
吡唑醚菌酯在高温季节使用后,能降低叶面果面的水分蒸腾,从而防治果实日灼病的发生。
5、吡唑醚菌酯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作物衰老,不利于果实后期着色,在果实着色后期最好用咪鲜胺来代替吡唑醚菌酯。因为后期重点是炭疽病,落果问题,咪鲜胺相比起来确实更高一些,还可以保鲜。
另外,如果吡唑醚菌酯的量用的比较大,氮元素会在细胞体内大幅度的吸收,氮元素的转化作用没有跟上,就会导致氮素过剩,出现果实着色差等现象。
如果把芸苔素、磷酸二氢钾加上,就能够增加氮元素的转化量,增强氮代谢,减少落果,果实转色更快,更均匀,色泽更靓丽,果实糖度提高更快,而且预防后期炭疽病和褐腐病的发生。
并且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本身具有非常高活性的调节生长作用,能有效增强果实产量和品质。
6、在果实膨大期间发病,必须及时喷药防治,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即可控制发病。可以交替使用络合态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丙森锌、代森锌、噻菌铜进行防治,效果好并能改善果实品质。
四、吡唑醚菌酯虽好,但也要注意使用方法
1、提前用药预防比发病后治疗效果更好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而发挥药效,即在病害发生前杀死病原菌。
所以,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用药更能发挥出药剂的优势。
2、吡唑醚菌酯是以防效和持效见长,速效和其他针对性的杀菌剂相比还是稍显不足,最好是配合其他杀菌剂使用或者用复配剂。
3、吡唑醚菌酯的作用位点比较单一,所以抗性起的比较快。在使用时一定要控制使用次数,以免加速抗性的产生。
4、避免发生药害
强大的渗透性让吡唑醚菌酯能很好地与叶片表面亲和,大大提升防止效果和持效期,但要注意药害的产生。
在与乳油、有机硅、有机磷等类农药混用时,由于互相增强渗透性,增加药害风险,混配不当时将导致灼伤幼果。
如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对叶片幼嫩部位具有药害风险,具体表现为:出现褪绿灼烧斑,后期转为黑褐色坏死斑。
尤其在作物幼苗苗圃期,作物生长旺盛且高温高湿条件,吡唑醚菌酯使用浓度过高会有一定药害风险。
另外,吡唑醚菌酯对嘎拉苹果的一些品种敏感。
在增强土壤肥力,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的基础上,使用吡唑醚菌酯可显著的增强树势,增强抗病力,延长丰产年限。对抵御病毒,营养性黄化也有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