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传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
比较常见的配方有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五氯硝基苯[硝基苯,有机化合物,又名密斑油、苦杏仁油,无色或微黄色具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多菌灵+福美双[福美双,英文通用名为Thiram,其他名称有秋兰姆、赛欧散、阿锐生,属低毒杀菌剂,对皮肤和粘膜有**作用。],可有效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根腐病、立枯病等土传病害,特别是对作物枯萎病和黄萎病,效果尤为突出。
最有效的施药方式主要有两种:灌根[灌根就是像灌水一样把药水灌下去。]和土壤消毒。
在作物苗期或生长期发生土传病害,可选用40%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组合60-80克/100株的方式进行灌根,或按照600-800倍稀释后,按500毫升药液进行灌根。
也可选用50%多菌灵+50%福美双各30克进行混合,兑水30斤稀释后灌根,每株不少于500毫升药液。
土壤消毒是预防土传病害的关键,土传病害较为严重的田块,在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充足的前提下(有机质含量可有效分解多菌灵或其它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克+50%福美双1000克/亩或40%多菌灵五氯硝基苯1000-2000克/亩,掺土撒施后进行旋耕。
需要注意的是,甲基硫菌灵[结晶固体,熔点195℃(同时分解)。]也是一款治疗土传病害的杀菌剂[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但不建议和多菌灵混配,因为二者同属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在植物体内或根系旁进行代谢活化后,可转变成多菌灵。
这就像咱们在做饭时,放了鸡精就不要再用味精了,两者同时使用,特别是大剂量使用时,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的混用,等于加大用药量,在增加抗性风险的同时,也达不到最为优越的杀菌效果。
二、叶部病害
多菌灵为内吸[药剂的内吸作用,是指不论将药剂施到作物的哪一部位上,如根、茎、叶、种子上,都能被作物吸收到体内,并随着植株体液的传导而输导到全株各个部位;传导到植株各部位的药量,足使为害这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而药剂又不妨碍作物生长发育。]保护性杀菌剂,在保护性杀菌剂里,具有内吸功能的杀菌剂,就数多菌灵最牛,因此,它也成了混配的宠儿。
和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氟硅唑等三唑类杀菌剂或咪鲜胺混配,可有效治疗小麦赤霉病、锈病、其它农作物叶斑病等多种由高等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
和代森锰锌、三乙磷酸铝等混配,可预防低等真菌如霜霉病疫病的危害。
和异菌尿、腐霉利混配,可防治灰霉病及菌核病。
和克菌丹或咪鲜胺混配可用于红薯保鲜。
和硫磺混用对白粉病效果显著。
和井冈霉素混配能提高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多菌灵易产生抗性,一个生长周期,不建议多次使用。
由于多菌灵过度使用会对大脑有损伤,造成脑麻痹,也易诱发肝部肿瘤,如今在欧美多个国家禁用或限用,虽然我国还未把多菌灵禁用提上日程,但加大了残留检测力度,一旦含量超标,种植户辛苦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就可能面临被拒收的风险,所以,合理使用、不滥用才是科学的施药方式。
三、种子处理
比较常见的种子处理剂有16%克百威+多菌灵悬浮种衣剂[种衣剂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粉末状的;有的是预制成型长久存放,也有的现制现用。],属于高毒农药,仅限于小麦包衣,现如今已逐渐退出市场。
16%吡虫啉+萎锈灵+多菌灵悬浮种衣剂,可用于小麦、棉花、中药材等种子包衣或蘸根处理,可防治生长期蚜虫、**害虫及预防根部病害及苗期病害。
多菌灵,曾经的王牌杀菌剂,70年代由美国杜邦公司推出,具有内吸保护功能,杀菌谱非常广,但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易产生抗性,80年代成为我国使用量最大的杀菌剂品种,不过,从2007年开始,美国怀疑多菌灵产生健康风险,撤销该药在食用农产品上的登记,2016年我国农业部门启动多菌灵安全警告,减少多菌灵在我国使用。
目前我国是多菌灵生产大国,全球需求量约4万吨左右,出口占四分之三的份额。
其实,不单是多菌灵,绝大多数农药都属于双刃剑,用好了,会对农业安全生产作出巨大贡献,用不好就会对人体、环境、生物及微生物等产生副作用。
不过,随着新型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断问世,多菌灵作为曾经的王牌杀菌剂,如今已经风光不再,但在某些领域,如和其它杀菌剂混配防治部分土传病害或混配防治部分叶部病害,依然属于极具性价比的杀菌剂,这也是人们热衷多菌灵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