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棉花[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出苗后即可感染枯萎病[枯萎病( blight )亦称疫病。],蕾期达到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高峰,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对棉花生产带来严重不利。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棉花枯萎病田间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

一、枯萎病的主要类型

棉花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1、黄色网纹型: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色变绿,叶肉仍保持一定的绿色,使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呈黄色网状,最后干枯脱落。成株期也偶尔出现。

棉花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1

2、黄化型: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褐枯死[枯死,读作kū sǐ,汉语词语,意思是枯萎而死或指死亡。]或脱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棉花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2

3、紫红型:叶片变紫色或呈紫红色斑块,也后逐渐萎焉、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4、凋萎[在发芽后期,抑制麦芽呼吸作用,使其根芽萎缩,叶芽基本停止生长的过程。]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下而上萎焉下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

5、矮缩型:早期发生的病株若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则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发生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矮缩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见的病症之一。

棉花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3

二、传播途径

种子带菌是病毒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近距离》是歌手棒棒堂的一首歌,收录于其专辑《电司》中。]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近距离传播。

三、发病条件

枯萎病发生与地温[地温(ground temprature)是指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和雨量有关,当土层10厘米地温达20°C左右开始发病,在地温25-30°C(棉花蕾期),出现的一个发病高峰,夏季地温达到33-35°C时,病情停止发展。秋季当土壤温度下降到25°C左右时,病情又回升,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棉花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4

四、病害防治

棉花枯萎病属系统侵染管束病害,至今尚缺乏有效药剂,一旦发生,难于根治。必须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重病丘快实行稻棉水旱轮作以及种植绿肥,对减轻病害有明显的作用。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定苗,拔除病苗,适期中耕[定义:是指对土壤进行浅层翻倒、疏松表层土壤。]培土。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及时将病株清除,田外深埋,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蕾期中耕培土,均具有减轻病的作用。

3、合理施肥:增施钾肥和有机肥,提高棉花素质,增强其抗病能力;中后期浅中耕或不中耕,达到少伤根,减轻病菌侵入渠道,改施尿素为碳铵,适当控制病菌繁殖。

4、化学防治:用枯草芽孢杆菌或菌肥近几年试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需要在本地试验菌种的适应性,否则菌种难存活,防效差。推广菌肥,一定要有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过程。

内容来源于网络,修订发布,请酌情参阅!

图文编辑: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