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莴苣[莴苣(学名:Lactuca sativa),是菊科莴苣属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霜霉病[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和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
莴苣霜霉病
(])症状、发生规律。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病斑初呈黄绿色,无明显边缘,后扩大,由于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潮湿时,叶背病斑生白色霉状物(孢子囊及孢梗),有时蔓延到叶片正面。本病多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渐向上蔓延,后期病斑枯死变,为黄褐色并连接成片,致全叶干枯。病原随病残[病残是词语,拼音bìng cán,释义为病人和残疾人的合称。]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和昆虫传播。适宜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温度为1~ 19℃:最适发病温度为15- 17℃,相对湿度[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发病潜育期3-5天。春季低温多雨、日夜温差大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图)
图 莴苣霜霉病
(2)防治方法。①轮作换茬。②选用抗病品种。⑧深沟高畦,合理密植。④控湿排渍,科学增施磷、钾、钙肥和叶面肥。⑤及时拔除病株,清洁田园。⑥药剂防治,可选用25%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 2 0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液叶面喷施,注意交替使用,重点喷叶背和地面,每7~10 天喷1次,连喷3-4次。
莴苣灰霉病
(1)症状、发生规律。主要危害叶片。苗期发病时,受害茎、叶呈水浸状腐烂。成株发病,…般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初旱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大而呈褐色。病叶基部呈红褐色,形状、大小不等。茎基部被害状与叶柄基部相似,严重时,从基部向上溃烂,地上部茎叶凋萎,整株死亡。潮湿环境下,病部生出灰褐或灰绿色霉层。天气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霉层由白变灰变绿。花器或花柄受害后呈水渍状腐烂,
病原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低温、高湿环境易发,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0~ 25℃,相对湿度94%以上。苗期最易感病。植株衰弱或受低温侵。袭易发病。栽培过密、温度过低、湿度过高、光照差、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冬春低温、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
(2)防治方法。①轮作换茬。②选用健康株留种。⑧及时处理病残体,清洁田园。④加强管理,增加通风,降湿排渍。⑤科学施肥,适当增施增施磷、钾肥。⑥保护地栽培及时放风排湿。⑦合理浇水,小水勤浇,少大水漫灌。⑧药剂防治。可选用50%异菌脲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 1 000~1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 1 000~1500倍液,或42%噻菌灵悬浮剂1000-1 500倍液叶面喷施,注意交替施用,每7-10天喷1次,连喷3-5次。